第三版:响沙总第446期 >2023-12-28编印

小城烟火气
刊发日期:2023-12-28 阅读次数: 作者:文/林金栋 图/陈京勇

微信图22.jpg

       在这个北方小城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我的整个身心早已融入到她的每一寸肌肤里,日复一日呼吸着她的气息,跳动着她的脉搏,迎来她的朝阳,送走她的繁星,沉醉于她旖旎的烟火气中。

       小城的名字源于一座召庙,一百二十多年前,达拉特旗第十三代王爷在此修建释迦牟尼召。由于召庙周围生长了茂密的榆树林,郁郁葱葱,人们就称之为树林召。因为这座庙,也因为这里是王府所在地,人们就逐渐向这里迁徙,香客渐多,召庙的香火浓浓地缭绕起来。

       一九五二年,一切百废待兴,新生的达拉特旗人民政府从展旦召搬迁到树林召。当时的树林召只有两千多口人,其实也就是一个大的村落。即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工作来到这个小城时,人口也不过二三万,但对于我这个山沟沟里长大的梁外小子,已是大开眼界了。小城那条曲曲弯弯的柏油马路确切地说是包东公路穿过城区的那一段,两旁商铺林立,马路上人来人往。最惹我味蕾的是国营的一旅馆、二旅馆和新建的个体饭店弥漫出来的饭菜的香味,哪怕吸溜一碗粉汤也觉得是人间绝顶的美味。抬望眼,化肥厂、造纸厂、糖厂等工厂高高的烟囱里冒着冲天的烟气,这是农村没有的烟火气,那时的人们还没有环保这个概念,觉得烟雾缭绕才是城市应有的气息。

       小城最快的发展期应该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稍夸张点说就是日新月异,即使是日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能感受到这里的变化。马路不断延伸,纵横交错,高楼野蛮生长,公园、广场星罗棋布,如若局限于一个或几个点环视这座小城,颇有大都市的范儿。

       我喜欢这座小城,不仅仅我长时间在这里工作生活,对她有深厚的感情,更因为这座小城有她独特的人间烟火气,在这里活得滋润、坦然、自在。

       小城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是镶嵌在黄河中游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是呼包鄂城市群的物流、人流节点,这一区位优势让这座小城人潮涌动、人气爆棚。

       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南腔北调的本地人或外来人。即使本地人梁外人的口音与沿河的人也不相同,说话嘴有点卷的是蒙古族兄弟,一听就能知道。外来人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门,既有江南的吴侬软语,也有北方的憨直豪语,更有浙江沪一带朋友说话比外国话也难懂。连听带猜看比划,反倒增加了几分幽默与热闹,丝毫不影响人们的沟通、交流。留在小城做生意的“侉侉”们,时分长了,就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竟也会调侃说几句此地话,嘻嘻哈哈,不把自己当外人。当然,淳朴、厚道的本地人更不见外欺生,张侉子、刘侉子,叫得那么自然、亲切,甚至因为有“侉侉”朋友为荣。时间长了,相互联姻的也不在少数,真正成了儿女亲家,生下的孩子说的一口“达普”。

       至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即使不是近亲近邻,绕不过三个人,总能找出共同熟悉的人,甚至可以拉呱成亲戚,便立刻亲近了许多,小城的人际关系就是这么简单,一丁点大的闲情逸事儿,用不了几天就会传遍大街小巷。小城的人话题极为广泛,大到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小到张家的小子找了李家女子,门当户对,王家的哈巴狗狗咬了赵家的孙子,相安无事。

       小城当然是达拉特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切地说,掌权的、有钱的大人物都工作、生活在这里。往米年间,县太爷们几乎是清一色的本地人或一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的人,官与民互相很熟悉,连老祖宗三代的名字都能说上来,这样就少了些隔阂。即使是在一个单位工作,上班时是上下级,多了几分尊重,下了班就是哥们弟兄、邻里邻居,骑自行车或步行相跟着上下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是发小或同学,互相戏谑几句,开心一刻。现如今干部异地交流任职,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朝野和庶民深度交流显然不比过去了,但丝毫不影响干群关系,对一心为民的好官会点上一个大大的赞。

       当然,小城的烟火气还在民间,烟火气最旺的时段在春节前后。小城就是一个巨大亲情磁场,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子回家过年。大街小巷挤成了停车场,全国各地的车牌号都可以见得到。大包、小包堆满了后备箱,满脸的笑容让空气变得那么温暖。不用说,厨房里香油辣水、热气腾腾,餐桌上凉的、热的、荤的、素的,摆得满满当当,炖羊肉、猪骨石、黄花鱼、糕圈圈、大肚饺子……这些“达拉特”牌家乡菜是绝对少不了的,只有品到家乡的味道才算得上真正过年。

       大大小小的酒店里也备足了年夜饭,八大碗地地道道,在大城市里再大的官儿回家也是儿子、女儿,在村里的羊倌、牛倌因为是长辈,义不容辞地坐在了主席位置。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娃不一会儿就熟悉起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玩得不亦乐乎、依依不舍。

       如今商品与物流极度充足、发达,小城里已经少有了初五、十五、二十五的赶集,但一年一度的交流大会还是保留了下来,虽然已不被人向往,但有空还是要去转转,挤一挤人群,听一听大戏,买几件儿有用没用的小玩意儿,体味一下过去赶交流的感觉。

       在白塔公园的一角,因为每天早上周边老乡拉着自家产的西瓜、葫芦、白菜、萝卜到这里卖,小城里的人也因为物美价廉都赶早来这里采购,逐渐形成了早市。政府顺应民意,对这里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完善,使得这里成为小城早晨最热闹的地方,生活的交响乐在这里不绝于耳。

       小城故事多,小城烟火旺,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来源:老林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