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462期 >2024-05-16编印

成都行散记
刊发日期:2024-05-16 阅读次数: 作者:张玉福

成都行dzb.jpg

       成都,这座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得名的城市,躺在我的心愿单上好多年。2024年4月下旬,我和老伴与文友刘建光夫妇、王昆夫妇结伴同行来到四川成都,在游过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都江堰后的空闲时间,我们也在成都的街头走了一走,试图从熙熙攘攘的锦里、宽窄巷子锦江边、巷子口的火锅串串中,一探这座发现“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文明,栖息着可爱国宝大熊猫,流传出“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不朽诗句,14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地的精神风貌。


游杜甫草堂


       夜读唐诗三百首,最牵动我情肠的还是杜甫。杜甫的诗篇永远那样沉郁顿挫。走进杜甫的诗,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出望外,但更多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伤,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凄苦。

       幼时就读过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根本不知道他当年流落到成都的故事,更不知道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讲哪里的故事。这次,我便来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探杜甫生活的遗迹。

       成都草堂,坐落于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为“成都草堂”。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我自揣这里应是凉江荒野,只有一间矮小破败的茅舍在风雨中飘摇。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园林。楠林的古朴,花径的缤纷,兰花园的芬芳,构成了草堂的美。这是浪漫的美,飘逸的美。

       来到正门,门前有浣花溪,波光连连,环流而过。抬眼向前,正门正中,有“草堂”匾额;大门两侧,有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步入正门,放眼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自然天成,清幽雅致。跨过石桥,迎面是大廨,通堂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大门两侧,有一对联,言简意赅: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东西两壁,悬有对联,意深语工: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厅正中,为杜甫铜像,身材精瘦,身骨单薄,低首捋须,沉思苦吟。驻足凝视,仿佛时光倒流到当时,诗人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发问苍天,慨叹时世: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透过塑像,浮现眼前的,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不幸经历。揣摩神态,历历在目的是诗人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1450多首传世诗作。思君忧国与匡世济民的诗歌情怀深沉博大,使他成为最伟大的诗人;集于大成与处于顶峰的诗歌成就彪炳天地,使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大廨,是诗人之廨,是诗圣之廨。

       纵观“草堂”,这里有泥土和茅草混合而成的墙壁,走在里面,冷风直嗖嗖地穿过窗户,让人感到丝丝的冷意。啊!这就是当年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地方吗?当年的屋顶,真的被秋风所刮破了吗?这精彩的诗句,不断地在我眼前浮现。啊!小小的茅屋,你居然是那么多优秀诗歌的诞生地,我仰望着你,也仰望着我们心中的诗圣。


逛温江古城古庙


       刚到成都的第一天,我们就游览了锦里和宽窄巷子,按这次游玩的行程我们没有急于返程,而是在成都多滞留了一天:游杜甫草堂和武侯祠,逛温江古城古庙纯属意外收获。当然事出有因,4月22日刚到成都,我就习惯性地在朋友圈发了有关成都的一些景色照片,因此我们来到成都的信息无意中泄露,正好被成都温江区的文友塔双江先生发现。随即他在微信上盛情邀约,让去他那里做客游玩,不仅发来了位置,而且还详细告诉了去他那里坐公交坐地铁的具体线路。盛情难却,29日中午我们如约而至。塔双江先生还约了他们当地的一位女文友(也是我和刘建光的文友)董雪芳,他俩一起做东陪我们共进午餐,吃的当然是当地正宗地道的火锅。吃罢火锅我们应邀去了塔双江先生的家里,他签名赠送了我们他出版的两部书籍,即诗集《想象雨季》和散文集《倾诉》,紧接着他又带我们徒步逛了温江的古城古庙……

       温江古城墙:温江建县时,原有城垣全系土墙。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改筑石墙,清乾隆31年(1766年)改筑砖墙,墙高3丈,周长8737.6丈,计程4.1华里,建城门5道,清嘉庆后及民国时期城墙各有损毁。1955年因城市建设需要,原城垣大部分拆除。现仅存原清代温江城南城墙近百米。1996年10月被确定为温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后经过维修,定名为“城南古郭”,也就是所谓神秘而端庄的“西南最后的古城墙”。城墙为东西走向,星弧型,残长95米,最高4.5米,最低1.1米,青砖垒砌。砌墙砖长0.35米,宽0.17米,厚0.06米,是研究明清时期温江城池变化、社会演变的重要物证。

       温江文庙在温江城区文庙街,又称柳城文庙或鱼凫文庙。建于宋咸平初,明末毁于兵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迭经扩建。民国时期曾一度作为县中学校址,曾为温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地。文庙里还有味道不错的素食斋饭。

        塔双江先生本来还为我们安排了游览温江公园的线路,但由于我们的返程时间就在当日的20时30分,时间紧迫,不容久留,只能走马观花,草草收场。当然他也情不自禁地给我们介绍了温江公园的大概情形:在温江的繁华中心,有一座温江公园,以江安河为界,分为动、静两大区,以柏灌桥、七曲桥、迎晖桥、衔江桥、柳宾大桥相连……

       在温江你是找不到一条繁重的街道的 ,文庙更是隐藏在温江的千年文化传承地。古老的魁星楼,时常有游客来此祈求庇佑。

       我们被时间推着,离过去越来越远;古老的城墙和古老的文庙在时间的洪流中,却让我们离历史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