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462期 >2024-05-16编印

母亲种花
刊发日期:2024-05-16 阅读次数: 作者:王振荣

       父亲过世后,我好说歹说,终于把母亲从农村老家劝进了城。母亲的新居是我花数万元买的,位于第二层的楼房。

       住楼房干燥,母亲有气管炎的老毛病,为了让屋内的空气湿润些,让母亲的喉咙呼吸顺畅些,我给她买了几个大花盆,又弄了些小花苗让她养些花。

       过几天去母亲那里,发现她把花苗栽进去了,但奇特的是小花苗不是栽在花盆中央,而是种在盆沿边。我问她为什么这样栽,她说这样可以在一个花盆里多栽些花。

       又一个星期天,我携妻儿去看母亲,发现每个花盆的中央,土里都顶出了一些绿绿的嫩芽,因为是小嫩芽,我仔细看了半天,也认不出是什么花,我问母亲,母亲笑了笑说:“过一向你就知道了。”

       大约过了半月光景,我去看母亲。一进门,母亲便乐呵呵地让我看她的花,她说:“你看我种的花,比你拿来的那些花强多了!”

       我凑近花盆一看,发现只十来天的功夫,盆中央那些花已长到一拃多高了,再仔细一看,我大吃一惊,那哪里是花呀,分明是玉米苗和西红柿苗,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判断绝对没有错。

       我问母亲:“你种玉米作甚呢?”

       母亲仍旧乐呵呵地说:“那些花花草草,我不爱,我想看庄禾苗苗,看见庄禾苗苗,我心里舒坦。”

       啊,原来如此!母亲的一席话说得的我恍然大悟。

       母亲进城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能对庄禾没有深厚的感情吗?

       母亲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地里的农活样样精通,一般的男人也顶不上她。我记得我家自留地里种的糜子,总要比别人家的高一截。种的山药,总要比人家的大一些。同样一块地,而且地挨地,却有两样的收成,除了洒进土地的汗水不一样多,还能有什么原因呢?

       我们兄妹四人先后离开家乡后,老家就只剩下了父亲和母亲,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我们都劝母亲进城住,她每次都是那一句话:“城里住不惯,还是咱农村好住!”

       我知道母亲离不开土地。

       父亲晚年多病,母亲又要伺候父亲,又要种地,我怕她累出病来,多次劝她把地租出去,由我们兄妹负责他们的生活费,但母亲说:“种地活动活动身子有好处,不种地,才恐怕生出毛病哩。”

       既然她这样说,你能拿她有什么办法呢?

       母亲每年收的粮食,自己吃不了,还要送我们兄妹一些。她每年喂一口大肥猪,养十几只羊,到了冬季杀猪宰羊时节,总要捎话让我们兄妹回去,一家一份肉,吃了再拿走……

       如今,进了城的母亲,还是难以割舍和土地的情缘呀,我理解母亲。

       母亲的花盆里种的玉米、西红柿慢慢长大了,西红柿苗开出了黄灿灿的花儿;玉米的半腰,也长出了小棒子,吐出了一缕细细的绿须。在母亲眼里,它要胜过任何名花。

       我受母亲的感染,也觉得屋里种几棵玉米、西红柿,倒也别有一番景致,每次去母亲那里,我都要细细观赏它们一番。

       临近过年,西红柿开始红了,红得十分好看,像红玛瑙,又像红灯笼,一串串吊在翠绿的枝条上。玉米的须也变成紫红色,但捏捏棒子,软绵绵的。

       母亲是内行,她说:“单株玉米不结籽。”

       我有些不信,小心地掰开了棒子,果然里面光有玉米芯,没有玉米粒儿。

       母亲说:“玉米开花授粉,才能结出果实。就像人结了婚,才能生出娃娃一样。”说完,她便呵呵地笑了,我也笑了。

       大年三十那天,全家吃团圆饭,鸡鸭鱼肉吃过,母亲给每人盛了一碗西红柿汤,汤上漂着一层细细的红丝和绿绿的香菜,煞是诱人胃口。

       一碗柿子汤下肚,我觉得,任何山珍海味,也黯然失味。这是进城的母亲亲手在花盆里种出来的呀!

       母亲看着我们喝着鲜美的柿子汤,微微地笑了,带着一种快乐、满足而又得意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