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483期 >2024-10-31编印

孔兑的“重生”:一曲沙沉水清的绿色交响
刊发日期:2024-10-31 阅读次数: 作者:王晓丽

一版2.jpg一版2.jpg

秋日的西柳沟,叶黄草绿,水缓沙沉,大片大片的芦苇随风摇曳。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达拉特旗,犹如一颗“塞外明珠”。在达拉特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十条季节性山洪沟,蒙古语称之为“十大孔兑”。“十大孔兑”蜿蜒向北直入黄河,均为黄河一级支流,在达拉特旗境内的流域总面积达8200平方公里。

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来到“十大孔兑”之一——西柳沟,了解达拉特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西柳沟龙头拐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情况和周边生态环境。

“你看,西边的边坡曾经是明沙一片,人们经常来这里滑沙。你再看看现在的这片沙坡,还能看到明沙吗?”在西柳沟龙头拐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区,顺着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军手指的方向向南看去,眼前一片绿色,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沙一片。从事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近30年的王利军向记者讲述着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谁能想到,如今风景如画的“十大孔兑”,以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五梁三沙二分滩,南山中沙北平原”,这句在当地流传已久的俗语,曾生动描绘了“十大孔兑”流域复杂的地貌与脆弱的生态。这些孔兑由南向北分别流经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平原区,宛如大地的伤痕,沟壑纵横,水少沙多。根据“十大孔兑”输沙量研究显示,这些支流多年平均输沙量高达2711万吨,约占全国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十大孔兑”中西柳沟山洪灾害更为严重,多次给当地村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量泥沙涌入黄河,导致河道淤堵,严重威胁着下游的安全。减少“十大孔兑”泥沙进入黄河,减缓河道淤积,成为了黄河上游流域治理的重要战略。

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近年来,达拉特旗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择与沙战、把水留,统筹推进“十大孔兑”流域全要素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由单纯的“治沙”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为此,达拉特旗选择因地制宜治理小流域,在治理中总结出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的宝贵经验。换言之,在上游丘陵区,突出水土保持治理,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淤地坝、修建梯田等措施,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在中游风沙区,开展防风固沙行动,修建引洪治沙工程,利用沙棘、沙柳等植被固沙防风,减少风沙侵袭;在下游平原区,着力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修建堤防等水利工程,确保黄河安澜。

“如今经过系统化综合治理,‘十大孔兑’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就西柳沟来说,经过多年治理,西柳沟入黄泥沙量由每立方米1550千克锐减至195千克。”王利军介绍。

对此,李强总理强调,深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要因地制宜,高效集成各方资源,形成生态保护修复更大合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为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大力发展沙地林果、中草药材、生态旅游、生态农牧等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达拉特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的10.19%和64.4%上升至现在的28.9%和78.8%;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696平方公里,建成堤防167公里,“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度由原来的18.3%提高至32.79%,为黄河安澜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十大孔兑”正在发生的生态变化,是达拉特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动体现,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充满绿色希望的大地上,达拉特旗人民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未来,达拉特旗将坚定不移地守护黄河安澜,以西柳沟的治理成功经验为示范,继续实施分区治理方法,预计每年新增保土能力11968万吨,增加蓄水能力约20056万立方米,让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0%以上,最终目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民富。

站在西柳沟河畔,向南眺望,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民富的和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