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89期 >2018-09-08编印

教育公平 普惠民生
刊发日期:2018-09-08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评论员 王枝莲

  开学第一天,当父母目送孩子首次跨进校门,总有一种希望在升腾——希望孩子得到最优质的教育,从而获得健全的人格、生存的本领、幸福的能力,小到改变家族命运光宗耀祖,大到成为国之栋梁顶天立地……

  一个家庭的希望在教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同样在教育。当教育伟业成为牵系家国命运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教育公平就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向往,犹如每一棵小草都渴望普照大地的阳光。

  2015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12.9亿元。这对于保运转都困难的“财政穷旗”,如果没有执政者胸怀远见的大格局、着眼未来的大气魄,是断然不会有如此力度的大手笔。“再穷不能穷教育”,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价值判断和从长计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上投入再多都不会立竿见影,因此被认为是“明天的政绩”,功利主义者想要立马见到GDP,就不会在教育上“动真格”。在我旗可用财力相当吃紧的情况下,三年要拿出十多个亿投入教育,除了要从牙缝里抠,还要在各项支出中权衡取舍,勒紧腰带过苦日子。正如一个家庭,为了培养孩子读书,家长节衣缩食苦熬苦挣,但再苦再累心里都会踏实,因为他们没有愧对孩子,孩子的未来还有希望。这,算不算教育公平?

  开学之际,有记者深入我旗农村学校走访,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看到的是城里学校该有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农村学校一应俱全;城乡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师资力量没有差别;为了弥补农村教师的艰辛付出,政府补贴毫不吝惜。对于城乡贫困户子女的教育,各项优惠政策从未缺席。城里的学校除了严格按照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校长交流、教师轮岗,还有电脑系统随机组合阳光分班。由于教育基础设施的极大满足,幼儿园和小学的入园入学年龄分别从3岁半、6岁半提前到3岁、6岁,担心“输在起跑线”的疑虑成为多余。这,算不算教育公平?

        当然,如果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智育或者说书本教育成为唯一的追求,德育、体育、美育统统被忽视,学生成为“应试机器”,这样的教育即使外壳多么公平,它的实质都是最大的不公,因为它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培养的不是完整健全的人。“绝不在德和智、身体和分数、能力和知识、实践和书本之间有轻重之分,更不能舍本逐末。”旗委书记的殷殷嘱托,字字千钧,入脑入心。因此,在我旗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以智启人、健体强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勤勉实践和苦心追求,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算不算教育公平?

  如果说入学机会公平只是教育的起点公平,那么,教育公平更为重要的是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上学要上有价值的学、适合自身发展的学、能够就业谋生的学、能够获得终生幸福的学,这才是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曾经,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教育的巨大投入换来的回报甚微,让人心灰意冷。这其中自然有多种因素,但没有“因材施教”,培养了流水线产品一样的“庸才”,可能是重要原因。而我旗目前的教育结构多元、特色鲜明,除了普通教育主打品牌,还有民族教育重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职业教育门类齐全成果卓著,体育特别是校园足球、啦啦操成绩骄人乃至全国闻名,各类艺术教育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人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发现自身的潜质,塑造最好的自己。这,算不算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