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岁的王双喜是达拉特旗国营白土梁林场的场长,他带领林场职工开展了长期艰苦的治沙工作。短短几年,白土梁林场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变——令人称道的“林下经济”“绿色康养”和林旅、林果、林经、林药、林粮等模式纷纷出现,使这个沉寂一时的国有林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白土梁林场按照“营管结合、永续利用、综合发展、全面提升”的办场宗旨,充分利用林业项目资金,大力营造生态林、经济林,取得了较大成就。新完成樟子松种植8000亩、无刺大果沙棘7000亩、红枣1000亩、桑树800亩、枸杞200亩、引种试验油用牡丹、欧李等品种。同时积极探索老化林更新改造模式,采用两行一代、三行宽带、乔灌草立体造林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采用“林粮、林药、林草、林果、林蔬”等林下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建成沙棘套种紫花苜蓿2000亩、沙棘套种燕麦杂粮4000亩、桑树红枣套种艾草1000亩、樟子松套种南瓜1000亩、沙地枸杞套种防风、苦参200亩,建成了5000亩麻黄基地,3000亩沙生植物园、500亩红枣科研示范基地、1000亩桑葚采摘园。
白土梁林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种苗花卉等新型林业产业,同时积极引种试验,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林产品深加工建设,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使得国有林场能够走向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真正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驾齐驱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森林康养”逐步健全
“引进龙头企业,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在保护发展生态的前提下,进行规模化经营,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绿色经济产品,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王双喜向笔者介绍。在解放滩作业区,引进鄂尔多斯恒森生态公司,重点打造高品质的森林康养项目,建设住宿、种植、养殖、垂钓、保健、养生、养老为主的森林康养综合体,形成“绿色人居、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休闲、绿色医疗、绿色食品、绿色体验”的绿色链条和集“吃—住—行—养—做”于一体的绿色康养,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创意农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
同时和内蒙古治沙协会、蒙枣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500亩红枣科研示范基地,和内蒙古林科院共同营造沙生植物园。采用高科技手段,形成集示范、观光、赛事于一体的“样板园”。在永兴西作业区,打造枸杞等优质药材种植基地,以此辐射带动农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在二道水泉作业区,吉隆生态集团种植的沙棘、麻黄、燕麦等生机盎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7000亩沙棘,像一朵朵绿色的云,鲜嫩而富有神采,微风吹拂,绿色枝条仿佛妙龄少女翩翩起舞,让人如醉如痴。
探索更新改造新模式
张铁营苗圃历史悠久,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始建于1950年,当时名曰:绥远苗圃。这个“老牌苗圃”虽然年近“古稀”,却依然风采依旧,那遮天蔽日的林木生机盎然,正在培育的樟子松、杨柳、花灌木、云杉等30多个品种茁壮成长。“全力打造2000亩精品苗木基地,筹建交易平台,拓宽市场,提高占有市场份额,发展高科技苗木产业。”王双喜表示。
鄂尔多斯恒森生态公司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准备在蓿亥图作业区的漫漫荒漠中,先期治理2万亩,打造达旗西部的绿色屏障。等林木成熟后,发展林下经济。“我们不仅抓大项目,就连那些边边角角也让绿起来、美起来,变成绿色财富,我们将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切实做到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林场增效。”王双喜说。
“心无志向莫为官。党员干部要做绿色发展的带头人,要做改革创新的示范人,要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只有如此,才能更真实地体会到一个领头人的价值。”王双喜如是说。(转自《鄂尔多斯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