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对宣传工作者提出“四力”要求,一年来融媒体全体工作人员努力实践“四力”要求,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尤其是我参加鄂尔多斯新闻学院培训班,学习了田慧明老师讲授的《新闻战线增强“四力”的实践要求》的课程,结合自己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对“四力”一些体会认识,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脚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可见“脚力”对新闻写作工作者的重要性。“脚力”首先要多走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己学到的知识,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尤其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到实践中去理解体会,必须下到基层去,看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的如何,然后宣传报道出去。其次,脚步要快。党的各项方正政策的落实,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宣传的慢了,就有过时的味道,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于春耕生产的农民很重要,不仅要及时的宣传出去,还要及时的下到基层去,了解它的实际效果。再次,要有耐力。游在浅水里获得的是虾米,游在深水里获得的是蛟龙。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胸中装有人民和事业,把新闻宣传工作当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抓活鱼绝不罢休。《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为了充分反映志愿军战士的牺牲精神,几次到朝鲜战场,采访志愿军战士,感受火热战争场面。最后写出感动几代人的报告文学。
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眼力背后是判断力和辨别力。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要研究国家大政方针,找出基层工作的闪光点,教育群众领悟政策,学习典型。原报社记者张玉福,从学习党委、政府大力提倡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找到我旗沿河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事例,写了一篇通讯《养牛种菜撒渔网.达旗农民忙改行》,有力的配合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我旗的宣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精神。原报社记者奇彩霞曾写过一篇通讯稿件《马云走过八万里邮路》,在鄂尔多斯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就是作者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从一个普通邮递员身上,发现了不平凡的品质。里面有许多细节描写,例如,铮明瓦亮的自行车脚蹬,洗得发白的邮包,这些都是有观察力、发现力。滴水见光明,要以小见大,看到新闻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近期,中央媒体组织的库布其沙漠治沙经验报道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通过一个人、一片绿、一个团队的工作,反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管是脚力、眼力,都要动脑子。新闻摄影中,一个好的片子,都包含了无限的思想性。新闻作品同样如此。脑力是新闻工作的总指挥,新闻工作不仅是“术”,更是长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判断力和辨别力都和知识积累有关。“不管走多远,方向一定要对”,党媒的方向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时间观、方法论解决问题,要反映党和政府的方正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发现典型,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要动脑子,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胸中有丘壑,笔下有山河。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目的地去思考,不多想,许多事情搞不清楚,搞不透彻。对别人缺乏指导性和借鉴性。我们在一些问题上失之于轻浮,就是因为没有练脑力,没有多想,而是一想就脱口,一想就落笔。
脚力、眼力、脑力,最后落脚点是笔力,要用朴实的语言让人民群准看得懂,弄明白。报纸、电视是大众媒体,不仅要生动,而且要平实。报纸的标题也好,内容也好,必须平实,让老百姓看的懂。有些文章花柳呼哨,看是新鲜,实则离老百姓很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有些记者下到基层浮光掠影,做些绣花文章,不转变工作作风,文风无法转变。《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从别人那里,听说中国西部有个红色政权,通过层层关卡来到延安,在1936年6月至10月期间,通过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写成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在书中,作者根据考察所收集第一手材料,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为理想而开展的长期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客观的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并向世界做了公开报道。一个外国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来到西部偏远地区,克服困难实地采访,多么难能可贵!这些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心中只有上级、领导,实际没有百姓,这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背道而驰。作风是根本,脚力是基础,脑力是关键。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的新要求,既是新闻工作的责任,又是新闻工作者开创新局面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