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地里打下的麦子,都交给队上了,家里只留一小点儿口粮用来改善生活。口粮也多为玉米和高粱,而麦子却少的可怜,所以,真正能吃上纯白面面食也不是常有的事儿。
回忆儿时逢年过节印迹,多半都是些个吃喝穿戴之类的事情。但是在正月过罢而稍后的清明节,曾留下的记忆,却是寒食节里的“寒燕燕”。
记得到了清明前后,我们知道,那些个好看又好吃的寒燕燕、面人人,都是用麦子面做的。
每逢此时,大人们会把做好了的花馍馍、寒燕燕和面人人,大锅蒸好,然后用麦秸杆片片、柳条条、线绳绳铺摊开、穿串起来,然后晾干,便存放在凉房瓮头柜里。
而这些个每每隔三差五拿出来给娃娃们解馋的“精点心”,成了孩提时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捏面人人、寒燕燕(有人也称作寒食食或面花)是我国黄河流域汉族民间形成的一种习俗,尤以山西、陕西、内蒙盛行。而它的起源,据史载与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的随臣介子推有关。
据史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曾流亡于陕西子洲,一日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后历经千辛万苦,返朝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及为母尽孝,背母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拥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又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善孝义士,晋文公将介子推死难之日定为寒食节,这天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寒食节又加入了祭扫的风俗。寒食节前后延绵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清明节由此而生。此后,在临近黄河北方流域的晋陕蒙,便有了这样的习俗。每到清明,百姓们家家捏蒸些寒燕燕、花馍馍,当做贡品祭祀先人。
捏寒燕燕做面花的那几天,家户们便把准备好的白面和好,再予以黑豆,瓜籽、麻子等食材和颜料,捏制着各种人物、动物和吉祥图案,其制作工具十分简单,就是刀子、剪子、梳子类,但手艺却是神奇,凡是生活中能见到的或神话传说中的,他们都能捏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大放异彩。
随着时代的变迁,寒燕燕等面花已不仅仅作为清明祭祀的祭品了,而延伸为了手工艺品、土特产品,逐渐融入到了群众百姓的日常生活、岁时节令、婚丧嫁娶、馈赠送礼,甚至装饰挂摆之中了。
在陕晋,人们也把清明时的花馍称做子推馍,以此纪念介子推。近年来,榆林子洲还多次举行全国面花大赛等多项活动,传颂孝道,以此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