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201期 >2019-08-23编印

一场不同凡响的文化盛会
——达拉特旗第五期“同心圆”读书会侧记
刊发日期:2019-08-23 阅读次数: 作者: 张玉琴

    达拉特旗第五期读书会在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季节隆重召开了。在前几次的读书会活动中,各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达拉特旗的发展、历史、以及人文精神,都得到了极好的反馈。为了进一步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提升本土文化素养,本期读书会的主题是达拉特旗文艺人才增强“四力”培训暨政协“同心圆”读书会,这次特邀到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著名作家张凯老师分享他的长篇小说《大风》的创作历程。

    张凯老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协副主席,已出版多部作品集,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最高奖“索龙嘎”奖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他的《大风》小说在文坛引起极大的轰动,业界好多作家评论家给予高度的好评,而且今年由内蒙古作协推荐申报了茅盾文学奖。张老师不仅用笔杆子书写了自己的家国情怀,也让鄂尔多斯又一次扬眉吐气了一把。

    张老师是地道的鄂尔多斯人,准确地说是地地道道的达拉特人,他生于此长于此而且多年工作于此。他是全国著名的作家,更是鄂尔多斯乃至全内蒙文化领域标杆性人物,有幸能零距离聆听他的读书分享是许多文学爱好者一直以来的期盼,“同心圆”读书会如及时雨一样满足了大家的这一心愿。

    文化需要沃土的滋养,更需要精英的引领,而读书会以不同的形式营造学习气氛,意在普及全民读书,培养更多的文学新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会的人员特别多,时间不到已经座无虚席,后来加了座位还是有站着聆听的。与会人员不仅有许多文学爱好者,更有社会各界人士。会场气氛轻松愉悦,大家都静心聆听,好像生怕错过一个精彩环节。有的做笔记、有的用手机录音,以便回去进一步整理学习,有的摄影,都想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下这一不同凡响的时刻。

    张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从几个方面给大家畅谈了他的创作意向,创作方法以及诸多的创作经验和感受,都是一个文人必须具有的创作要素、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张老师娓娓道来,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吸收到最好的营养。他首先分享的是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理论精神的领悟和心得,他说不论是什么文体的创作,都要为人民抒怀,为人民立言立学,与时代同步,讴歌新时代。不能如西方文化只讲究语言,不在意主题。更不赞同某些网络文学,人云亦云肤浅地没有任何理论依据。面对时下的许多乱像,他说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要真正明白文学是人民的、历史的、艺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而《大风》就是这样一部紧跟时代的现实题材的作品。

    张老师多次讲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具备习总书记提到的“四力”,既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而他就是一个亲力亲为的真正践行者。为了《大风》,他不知跑了多少次田间小巷,也不知道翻阅了多少资料报纸。写写停停持续了四五年,这期间他不停思考,经常自问究竟要写成什么样的作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他说立意、主题、格局三大块是一部好作品的构成要素,只要这三点都抓好了,文章就成功了大半。对于作者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己的一个孩子,每个段落都倾注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所以张老师把立意说成给孩子起名字,很是贴切生动,他说名字就是作品的灵魂,所以要反复斟酌,仔细推敲。他的《大风》就是从许多名字中甄选出来的。说到主题他比喻成三股彩色的麻绳,如何让它们完美的拧到一起,成为艺术的有力的一根结实的大绳,他想到生命与土地的交融、土地与生命的结合、人性与时代的同步。无疑这是最智慧最艺术最完美的结合,但也是最考验作者实力的创作,张老师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创作并在某种意义上有了极大的超越。讲到格局他说把小城的故事与国家的气候联系在一起,文章就有了高度,而不是只关注自家的小情绪小故事。他形象的比喻说就是如何让一瓶矿泉水与大海联系在一起,如果联系好了大格局自然形成了。他反复强调,好的作品不在于篇幅的长短,更在于格局的大小,没有格局再多的字数也只能是小作品。

    第二位分享的嘉宾是有许多头衔的高湛明老师,他是张老师多年的老友,对张老师的人生和写作经历都相当熟悉,他是《大风》成型前的第一个读者,也是定稿的最后一个把关者,更是《大风》书名的题名者。他参与了《大风》每次的发布会,并在深圳的书博会上作为嘉宾做了最真挚最真实最深情的评论。这篇评论点击率高达十几万,他十分高兴,为《大风》、为张凯老师,也为自己。高老师自带风趣幽默,他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荣誉了一把。

    高老师作为张老师的多年至交,特别担心《大风》出版后在文坛上受到非议,他也很佩服张凯老师的胆识和魄力。《大风》的面世不仅与时俱进,更可以说是先知先觉,紧跟时代脚步。他说时代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发展,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要发生各种各样的碰撞,但是我们要用积极的阳光的心态看待问题,而不是只盯着阴暗的一角指责社会。作为家园的主人我们看到问题应该站出来解决,而不是抨击时代指责他人,只是局外人一样的说三道四。高老师说《大风》正给了人们这样一个积极地指向。他说这样的作品是温暖的接地气的。

    我记得有个著名的作家曾经说过: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是发现社会问题,然后用文字治疗解决问题,最后指向好的方向。我觉得张凯老师的《大风》做到了,他完美的做到尘归尘土归土,拔掉杂草去掉荒芜,让每一个积极的人看到阳光看到美好。

        作为老友,他给大家爆料了一个极其私人也极其感人的细节。张老师在创作《大风》的期间,由于劳累过度,心脏停止跳动。幸好抢救及时才有惊无险,过后他对着自己的心脏照片深深地磕了三个头,谢谢你没有停止跳动,祈祷它好好地待在那里陪他写完《大风》。使我们感受到一个作家对生活的诸多深情。

    对于一部有深度有宽度有广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大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现场分享嘉宾都是本土文艺工作的领导者和资深的作家大咖,所以他们的解读不仅深刻有内涵,还有独家的借鉴和思想,让每个人都收获了许多一时无法领悟到的深刻和博大。刘建光主席首先肯定了《大风》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现实题材的小说,用一个小村庄的变迁反映了全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就是大作家的手笔。他说张凯老师还将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很艺术的做了处理,既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又让读者感到真实感和信赖感,这种创造难度也是每个写作者最关注和难以驾驭的地方。而张老师给大家开创了一个新的写作思路,值得我们每个写作者学习和探索。而付慧老师看到了生动的画面感,她说不论从上往下看,还是从下往上看,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让人不由激动感动佩服。而孙喜梅主席说从文中“我”、爷爷及每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是那一个又不是那一个,但又是那一个的真实感觉。赵谦宇主席用极具战略性的眼光说:虽然评选结果还没有揭晓,但我认为已经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对《大风》最高的褒奖,我们有信心有理由相信这部作品是一部真正的大作。

    当然每个解读者感受到的精彩还很多,无法一一列举。比如诗一样的语言,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浓郁的方言,具有地域特色的段子和故事。台上分享者讲得热情饱满,台下观众听得聚精会神。虽然分享到快晚上七点了,但大家共同的感受还是意犹未尽,都说要是时间允许还有很多要讲的。张凯老师也是说回到家乡总想把最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可惜时间有限,他说以后有机会一定还会在不同的场合与大家交流探讨。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