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204期 >2019-09-03编印

吉格斯太镇: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刊发日期:2019-09-03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郭建军

压题图3.jpg

    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村庄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干净的道路纵横交错,一株株绿油油的农作物茁壮成长,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美丽绽放……行走在吉格斯太镇乡村沃野间,处处是多彩迷人的景象,散发着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勤劳奋发的吉格斯太人已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强音,正在这片沃土上奋力谱写着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华美篇章。

    党的十九大以来,吉格斯太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立足全镇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实际状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聚焦薄弱环节,强化改革创新,科学规划、精准施策,锐意进取、后发赶超,全力推进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努力建设富饶、美丽、文明、智慧、魅力、活力吉格斯太。

特色产业富百姓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吉格斯太镇按照“稳粮扩经、增饲促牧、特色增效”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民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多元化、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伏时节的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天气极为炎热,可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的王万良老两口却顾不上歇息,匆匆吃罢简单的午饭后便立即来到离家不远的菜地里,督促几名工人抓紧采摘青椒和茄子。“今天下午必须得装满一车送到呼市,很多客商一直打电话催促!”王万良一再叮嘱工人们。

    王万良老两口已种了大半辈子地,可2017年以前种植结构单一,一直以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辛辛苦苦耕作一年,收入却并不高。“地不能再照这样种下去了,一定得转变观念想办法种点其他农作物,好好提高经济效益。”看到我旗其他地方的农民靠种植蔬菜等发家致富,王万良经常这样琢磨着。

    2017年,在镇政府的引导下,王万良家率先尝试种了3亩青尖椒,年底一算账没挣没赔,只保了个本。“万事开头难,哪能一下子就成功了!”王万良并不灰心。2018年,王万良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1亩,一年下来净利15万元,每亩平均纯收入高达13000多元。

    2019年,尝到甜头的王万良又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45亩,其中尖椒32亩、青椒10亩、茄子3亩。“我们这儿的地土壤好、无污染,种出来的蔬菜品质好,销路也好。我家的蔬菜都卖到呼市去了,自从上市以来,每天都要往呼市拉满满一车,很多客商都抢不上,今年效益肯定不错,比种玉米强多了。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比今年翻一番,争取种到90亩左右!”望着满地的蔬菜,王万良的心里乐开了花。

    看到王万良家种蔬菜挣了钱,这两年,附近的一些村民也跟着种起了蔬菜,经济效益都不错。

    当王万良夫妇忙着卖菜时,大红奎村的田志刚夫妇也顾不上歇息,正冒着酷暑精心伺弄着一大片绿意融融的白葱。“这一地白葱可都是抢手货,根本不愁卖!”田志刚自信地说。

    田志刚夫妇原本在外打拼创业,各自都有很好的事业。2014年,看到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夫妻二人舍弃大好事业返乡发展特色种植业。经过自身4年的不断摸索和镇政府的积极引导,2018年,田志刚夫妇大胆尝试种植了60亩白葱。收获时节效益喜人:亩产12000斤,十分畅销,仅4天便销售一空,每斤0.5元,每亩毛收入6000元、纯收入3000元,当年获利18万元。

    首年迎得开门红,田志刚夫妇信心和干劲倍增。2019年,他家种植白葱170亩、西瓜120亩,特色种植面积更大、品种更多、模式更优、效益更好。其120亩西瓜地为“两年三茬”种植模式:当年春季种植西瓜,7月上市销售;当年白露时节再种植白葱,来年6月中旬上市销售;来年7月再种圆菜,深秋时节上市销售,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田志刚粗略估算,今年他家仅特色种植业一项就能获利50多万元。

    像王万良、田志刚夫妇一样靠特色产业发家致富的农民还有许多。当前,吉格斯太镇已探索形成了瓜果蔬菜、牧草饲料、小杂粮、奶牛、肉牛、生猪、肉羊等多种特色产业,农业效益显著提升,老百姓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合作经营增效益

    “今年玉米每亩能增产200斤、小麦每亩能增产100斤,农资成本也大大降低,每亩能省碳酸氢铵200斤、磷酸二铵20斤、尿素30斤……总体算下来每亩能节约农资成本130元,合作社成员的1200亩土地可节约成本15.6万元,每亩收益预计能增加220元!”虽是夏末秋初,可吉格斯太镇张义城窑村北刘社红霞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蔺茂林心中却早已算好了一笔账。

    蔺茂林何以如此自信?他的这份自信源自全镇土地经营模式的创新,源自合作社推行的“一统三联”合作经营模式。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过去包产到户形成的耕地资源碎片化、生产经营分散化、土地耕作粗放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农村发展。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发展活力,吉格斯太镇大胆改革创新,探索推出了一系列以“合作共赢”为理念的新型土地经营模式,着力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北刘社红霞种养专业合作社推行的“一统三联”合作经营模式,正是全镇新型土地经营模式中的一种。其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以“节本省工、增产增收”为目标,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三大联合”为支撑,实现了“九个统一”,土地由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此模式下,除田间植保作业由农户自行管理外,其余全部交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实施,农户成立监事会,全程参与监督,最后按亩向合作社交纳相应服务费。

    “一统”,即统一思想;“三联”,即联耕联种、联管联收、联营联销。联耕联种是指由村组统一组织,打破畦垄堰道,将碎片化的耕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的连片种植,做到了统一打破地垄、统一种植品种、统一采购农资,解决了农业产前“土地”怎么联合的问题。联管联收是指由合作社与农户共同商定,统一耕作时间、统一享受政策、统一秸秆利用,而田间管理由农户自行负责,解决了农业产中“生产”怎么联合的问题。联营联销是指由合作社与农户共同商定,统一农企合作、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利益分配,解决了农业产后“经营”怎么联合的问题。今年,合作社与金泰禾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800亩玉米、与蛇肯点素面业公司签订了400亩小麦、与正时草业公司签订了800亩玉米秸秆回购协议,并以保底价格包销全部产品。

    “一统三联”合作经营模式对于农户来说,到底有哪些好处?蔺茂林心中的那笔账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实现了‘五增一降’,即增面积、增地力、增产量、增效益、增信心、降成本。”蔺茂林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道。他介绍说,统一经营后,打破了地垄界线,还将一些撂荒地进行整合,新增了60亩耕地;合作经营的土地全部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量、农药量、灌溉量全面降低,且农资全部统一采购,比过去单家独户采购便宜,农业投入成本大幅下降;种植技术更加科学,田间管理更加精细,产量显著提高。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好处,还有一些隐性的好处。“一方面,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增强了土壤蓄肥保肥能力,对农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益;另一方面,这种经营模式省工省力,收益还高,农户的信心也增强了,必将推动农业更好地发展。”蔺茂林说。

    2019年,吉格斯太镇18万亩耕地中已有6.6万亩实现了合作经营,达到总耕地面积的36.7%。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