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237期 >2020-01-07编印

红色初心耀舞台
刊发日期:2020-01-07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丽

微信图新_20200106153413.jpg

    滚滚黄河水积淀了达拉特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听,她正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在这一方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打造一支队伍

    1965年9月,我旗乌兰牧骑成立了。

    经过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体验后,乌兰牧骑第一批原创节目新鲜出炉。1966年春天,11位队员乘着一辆大胶车,向耳字壕乡的一个小村落出发了。一辆胶车,一块幕布,两根杆子,几件简单的乐器,一专多能的11个人从此开始了迎风雪冒寒暑,不畏艰辛上山下乡为老百姓服务的光荣历程。

    暑往寒又来,54年间,不断变化的是新老队员的更替,不变的是乌兰牧骑对群众的真情。54年来,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用真情为全旗广大农牧民朋友送去文化大餐。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回信精神的鼓舞下,2018年5月,我旗法治乌兰牧骑成立了,把法治内容宣传融入到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中,传承乌兰牧骑精神,为全民普法注入新活力。

    2018年11月2日,我旗“小小乌兰牧骑”授旗授牌仪式在王爱召中心小学举行。这些小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就近就便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文艺演出、地区学校间结对共建和文艺交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1月,是个特殊且值得纪念的月份。

    11月1日,全国首部关于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乌兰牧骑跨入依法建设发展的新时代,对促进乌兰牧骑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月7日—10日,在广州举办的2019年“内蒙古味道”——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交易会上,我旗乌兰牧骑的13名队员代表全区各族儿女,用音乐“带领”现场观众畅游内蒙古,感受大美内蒙古。乌兰牧骑已经成为了内蒙古的一个符号。

传承一种精神

    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初心是什么?

    “扎根老百姓生活的热土,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百姓中去,为他们带去欢乐,把老一辈乌兰牧骑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永做‘红色文艺轻骑兵’。”

    这是我旗乌兰牧骑队长淡树林对初心的理解。

    在主题教育学习会上,淡树林还特地邀请到乌兰牧骑第七任老队长燕世业,为队员们讲述了乌兰牧骑过去的那些事儿。

    1970年,燕世业和妻子张鲜桃同时进入了乌兰牧骑。燕世业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场面、饲养院就是演出的舞台,拉起一块天幕,放几个凳子,乐队一坐,演出就开始了。夏天还算好应付,冬天可就难熬了。冷嗖嗖的西北风呼呼一吹,单薄的演出服瞬间被穿透,寒风直逼身体。演员们冻得鼻青脸肿,上下牙直打架,唱歌的张不开嘴,跳舞的迈不开腿,乐队队员的手指按不到弦上,音孔都捂不住。

    “记得有一年到蓿亥图公社进行春节前慰问演出,演员们上台前全披着白皮袄,音乐一起,扔掉皮袄立马上台表演,一个节目还没完,冻得腿都僵了,一下来就赶快用皮袄包起来。”回想起以前,刻骨的寒冷让燕世业至今难忘。

    那时演出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胶轮大车,每次演出的服装、道具、行李、人员全靠胶轮大车拉,有时东西多了,人只能走着,从一个点到下一个点少则十几里,多则几十里。那时走三五十里路对乌兰牧骑队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队员们从无怨言,每场演出都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

    “现在,可是赶上好时候了,希望年轻的你们珍惜现在,把乌兰牧骑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燕世业勉励年轻一代队员们。

    从成立之日起,我旗乌兰牧骑就没有离开过农村牧区的老百姓。乌兰牧骑以农村牧区为舞台,为人民群众送去欢乐,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不但传承着一种文化,更传承着一种精神。

    2019年前三季度,乌兰牧骑共开展惠民演出121场,其中基层惠民演出83场,赴旗区调演、西安对外文化交流演出13场,其他演出25场;组织业务骨干对街道社区、嘎查村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户、民间文化组织、民间文艺爱好者开展驻村蹲点文艺辅导81次;开展群众性文化服务活动15次……

    54年来,队员们除了走沿滩、上梁外、到厂矿、进牧户,文化交流的足迹还踏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并代表文化部出访过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日本、韩国、美国、台湾、深圳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结出一批硕果

    在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人的努力下,乌兰牧骑收获了一颗又一颗丰硕的果实。

    1978年《称心车》在参加伊克昭盟“全盟文艺团体汇演”中荣获“一等奖”;1986年《贴广告》被评为自治区“剧本创作奖”;1987年原创现代地方歌剧《有盼》,一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题材文艺调演金奖”、自治区“优秀创作奖”“萨日纳奖”三项大奖,这部剧在乌兰牧骑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1997年,鄂尔多斯地方戏《转龙湾》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歌舞剧《瞭见·王爱召》,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中国·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草原文化节”专业文艺调演中获新创剧目奖,2007年11月还在自治区人民会堂进行了汇报演出;2009年《故乡的云》在第二届中国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得创作表演银奖;2010年舞蹈《借风扬场》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杯”舞蹈大赛银奖,并于2016年获自治区原创民族舞蹈金奖;2015年原创作品《最后一公里》在内蒙古自治区小戏小品(汉语)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2016年“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感动中国—群文杯”原创词曲比赛中,作品《阿妈的恩情》荣获二等奖;2016年方言话剧《认舅舅》入选自治区十三届草原文化节巡演剧目。

    2009年,我旗乌兰牧骑被评为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