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257期 >2020-06-12编印

三上娘娘滩
刊发日期:2020-06-12 阅读次数: 作者:杨廷华

QQ截图20200613094100.jpg


初上娘娘滩


        第一次登上娘娘滩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1976年夏天,我作为下乡工作队的秘书,与同事去山西省河曲县的河湾村外调,从内蒙古准格尔旗的马公栅社坐小木船过黄河,途中停靠在黄河中央的一个小岛边上,摆渡的小伙子说这里叫娘娘滩,他家就住在岛上。上岛一看,只见这里绿树掩映着农舍,田野中小麦泛黄,玉米吐绿,村子里狗吠鸡叫,此起彼伏。好一个娘娘滩,这不就是世外桃源吗?

        为什么叫娘娘滩呢?相传,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权,将襁褓之中的刘恒及其母薄太后逐出京城,为躲避吕后的继续加害,在几位大将的保护下,一路辗转来到了匈奴地界。突然,一条大河横亘在眼前,在惊慌与绝望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黄河中有两座小岛草木遮天,与世隔绝,便在这里住了下来。12年后,从这个岛上走出一位少年,他就是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娘娘滩也因此而得名,另一座更小的岛被冠名为太子滩。据说当年保护他们的大将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广、李文和李功。我此后的访问证实,娘娘滩上的住户确实都是李姓人家。


再上娘娘滩


        2017年深秋,我和影友阅春采风途中,夜宿在准格尔旗龙口镇,(40年前这里叫马栅公社,后因附近的龙口水利枢杻工程而改为龙口镇)议到第二天的行程,我便向他推介了离此不远的娘娘滩。

        我们由北向南驱车在龙口黄河大桥上,看到一个大型水利枢杻工程控制了黄河,龙口下的黄河水变清了,也变小了。站在摆渡我们上岛的小铁船上,全然没有了当年渡黄河时的感觉,我甚至怀疑这是黄河吗?

        扉扉秋雨中,我们登上了静静的娘娘滩。村口不远处有一座二层的小楼,上面挂着“娘娘滩文物展览馆”的牌子,与小楼连着还有一个观景台,但都是铁将军把门,后来得知主人有亊出岛了。沿着村中的小道,我们登上了岛内另一个制高点----圣母殿的角楼,举目四望,黄河北岸是我们昨晩住过的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囗镇,南岸是山西河曲县的河湾村,再往南是河曲山梁上逶迤的长城,有资料说这是明长城,娘娘滩的东边是隐约可见的太子滩,西边的黄河静静地流向河曲县城,然后向南奔流在晋陕峡谷。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据说,在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上,有人居住的岛屿只有一个,那便是我们脚下的娘娘滩,资料介绍娘娘滩长800多米,宽500多米。

        娘娘滩以前有30多户人家,清一色李姓,一百好几十口人, 300多亩土地全部能浇上黄河水。

        岛上的人们一向重视读书,娘娘滩小学出去的学生曾先后有6人考上了大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年都报道过娘娘滩小学,说起这些岛上的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

        现在学校撤并了,教室改成了村委会。很多人家为了孩子上学,或者为了挣钱就都搬出去了,还有些人是两头住,种地时住在岛上,种完地就离开了,这么一来常住在岛上的就只剩老年人了。

        沿着村中的小路寻访,一位头上围着白羊肚手巾的老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走近发现是一位老大娘,大娘今年83岁,丈夫已去世,她的身体看上去淸瘦而硬朗,她正站在小雨中,从豆角架上往下解各种颜色的布条子,准备来年绑架时再用。豆角架旁边还有些仍长在地里的大白菜和圆白菜,看样子长的不错。

        老人领着我们走进了她一个人住的家,院子不小,但整洁有序,房墙上的一串串红辣椒格外醒目,屋檐下的玉米垛整整齐齐,一只小黄狗警惕地望着我们这两位雨中仍然“咔嚓”不止的不速之客。老人住的屋子是两间连通的房子,可睡四五个人的顺山大炕占了一半,整个室内几乎没看到现代化的痕迹,但是主人的干净整洁仍然令我叹服。

        走出老人的大院,正碰到了上岛来看望她的儿子,李二老命当年61岁,前些年养车跑外地,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他都很熟悉,养车当然也就不能在岛上住了。他出生在娘娘滩,而且他知道他们李家上五代人都生活在这里。

        沿着村中的小路继续寻访,院墙上的一个 “河曲县精准脱贫明白卡” 引领我们走近了一对80多岁的老人,红色的明白卡让我明白了不少,娘娘滩属楼子营镇管辖,户主叫李顺奇,贫困原因是无劳力,包扶单位是县委办。院子很大,屋子也不小,上午10点多了,男主人还在铺着油布的大炕上睡回笼觉,旁边还躺着一只猫,女主人正用抹布擦红躺柜,我们的到来,惊醒了老大爷和他的猫。阅春为老人递烟点火,他们谈了些什么我一点也没记得。此刻我除了按快门,満脑子想的都是,这些老人们在娘娘滩生活了一辈又一辈,假如有来生,他们还会选择娘娘滩吗?


三上娘娘滩


        二上娘娘滩之后,我在我的《华哥图文》微信公众号中发出了《雨中寻访娘娘滩》,诱惑了不少人,妻子就是其中之一,多次念叨着想去娘娘滩看一看,于是便有了今年五一期间三上娘娘滩的自驾游。

        正值五一小长假,上岛的游客们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娘娘滩旅游快艇开辟了不少线路,其中包括环娘娘滩和太子滩游、西口古渡游、龙口大桥游等等。有几个年轻的小家庭是从北岸的准格尔旗龙口镇相约上岛玩的,往返都是游艇接送。

        环顾小岛,娘娘滩景色依旧,然而,我两年前采访过的几位老人是否依然安好呢?

        凭着记忆寻找,在两年前老大娘雨中拆豆角架的地方,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她正在清扫菜园地上的树叶和枯草,准备近日种菜。我和大娘打过招乎后,她看到我在不停的拍照,満脸欠意地说,我今天的衣裳太脏了,本想做完这些灰土营生再换洗,哎……

        大娘的菜园地紧挨着她住的院子,但是大门和家门都紧锁着,大门除了上锁,外面还用绳套加一个长长的木棍横别着。她的裤腰带上吊着一大串钥匙,开门时不往下解钥匙串,而是稍显吃力地踮起双脚来将钥匙插进锁孔。

        两年过去了,院子里依然整洁干净,小黄狗依然忠于职守,大炕上依然整洁有序,只是没看见炕上那只白花猫。大娘说,它叫小花,到外面玩去了。大红躺柜上的台历准确显示着当天的时间:2019年5月3号,旁边还摆放着一些牛奶和罐头之类的食品,几个相框中的照片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这个大家庭的故事。今年85岁的大娘巳经有了第五代玄孙了,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以前在河曲县教育局当会计,早已退休。二儿子李二老命以前养车外出,我二上娘娘滩时曾经偶遇并采访过他。(在这次告别娘娘滩的摆渡码头上,我又见到了李二老命。) 临近分别,大娘似有不舍的告诉我,她明年就要搬家了,岁数大了,住在这儿娃娃们不放心。我笑着说,我认识你儿子李二老命,只要我来娘娘滩,我就还能找到你。

        凭着记忆寻找,那块红色的“河曲县精准脱贫贫困户明白卡” 再次成了我的指路牌,仔细一看,卡上的内容有变化,户主还是李顺奇,家庭人口还是2人,帮扶措施栏里填上了“政策兜底” ,脱贫年度栏由原来的空白变成了“2017年”。

        走进大院,脱了贫的李顺奇坐在房檐下,手中端着一个搪瓷大碗正在吃东西,我走近问他吃的什么,李大爷把搪瓷碗递过来非要让我尝尝,原来是鲜拌苦菜,上面还漂着些油花儿,不过我没顾上品尝,因为我怕耽误交谈和拍照。

        李大爷今年87岁, 81岁的老伴17岁就嫁到了娘娘滩,60多年的相守相伴,至今看上去仍然初心不改。一会儿老伴又给李大爷送过来一块馅饼,说是中午老汉不想吃饭,没吃好。李大爷家的猫前不久养下两只小猫,挺可爱的,老伴正和我们一起看小猫,那边的李大爷喊开了,再来一点醋!老伴急忙应声而去。

        李大爷和老伴有两个儿子,前些年都搬在岛外住了,这些天都在码头上摆渡来岛的游客,老伴毎天还得步行到码头上为两个儿子去送饭。

        三上娘娘滩,重访了两年前采访过的、现在依然安好的三位老人,我觉得已经不虚此行了。有人告诉我,娘娘滩上还有两位留守者,他们是李顺奇的弟弟李二顺老俩口。

        李二顺今年85岁,妻子78岁,子女们离开娘娘滩已经很多年了。他们的院子也很大,李二顺的妻子正在树下拣摘蒲公英。李二顺这几天也去摆渡码头了,每位上岛的客人交20元钱,其中也包括了门票的因素。搬船者毎搬一趟挣10元钱,剩余下的钱在场的娘娘滩人个个有份,据说,五一这几天,每人每天能分到300多块钱。在离开娘娘滩的摆渡码头上,我找到了坐在水泥台阶上的李二顺,听说我们刚去过他家,他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再回岛上,说他们家里很宽敞,住得下。

        娘娘滩很小,方园只有0.4平方公里,半小时就可绕岛一周。然而,她在我的心中却占了很大的空间。为了一览娘娘滩的全貌,离开河曲县前,我们又登上了黄河南岸山梁上的明代长城,放眼望去,碧绿的母亲河从这里静静地流向远方,母亲河的怀抱中便是绿树掩映着的娘娘滩。“咔嚓” 声中,一幅美不胜收的娘娘滩全景图被我定格在了相机里,也将永久地收藏在我记忆的文件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