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294期 >2020-11-03编印

王雄:不负韶华 服务百姓
刊发日期:2020-11-03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王锴

农副产品.jpg

有一种“第一”代表着使命与担当,诠释出责任与坚守,这个“第一”就是驻村第一书记。三年来,他扎根基层,团结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他是活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排头兵”,也是连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力量,他就是市公路管理局驻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王爱召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雄。

在王爱召镇王爱召村田野三兄弟种养殖合作社棚圈外,记者看到,王雄与合作社负责人王海正探讨肉鹅与蛋鹅的优势以及销量,两人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说到今年的利润,王海信心满满。

“我们合作社以鹅产业为主导产业,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帮扶单位’这种运营模式,年销量鹅在5万只左右,其中销售蛋鹅在2万只左右,产蛋率在20万枚左右, 每只蛋价格平均在6元左右,一年下来利润还可以。”王海这样说道。

田野三兄弟种养殖合作社是王爱召村“党支部+”的创新发展模式,自2016年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摸索,在驻王爱召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现有肉蛋鹅养殖规模。利用7200多平米棚圈,将肉蛋鹅养殖发展到2万只,一年带动合作社经济收入约50万元。王海说:“自从王书记他们来了以后,给我们鹅厂出谋划策,包括销量、跑市场、以后怎么运行,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王雄还不忘时时关注该村脱贫户们的生活状况。这天一大早,驻村工作队一行走进脱贫户苗德义家,仔细询问了老两口目前的身体状况。记者了解到,苗德义的妻子张改芬2017年患淋巴癌花费了十几万元,2017年底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驻村工作队帮扶以来,通过医疗救助、产业扶持、危房改造、政策兜底等措施精准施策,帮助其改造基础设施,壮大养殖产业,在2018年底实现脱贫不脱钩。

苗德义说:“王书记来了以后,给我很大帮助,前后给了我15头猪,帮我打机井、盖猪圈和喂猪的库房,又和旗扶贫办争取政策资金给我盖了42平米的正房。今年又给我安排了工作,在村里面当护林员,一年给我7000元,对我帮助是挺大。现在光景过得挺好,我也有奔头,有信心干了。”

王雄说:“组织把我们派到脱贫攻坚的岗位上来,我们驻村工作队就应该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尽我们最大的能力,让群众满意,给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群众富裕了、幸福了,这个就是我们驻村工作队最大的目标。”

据了解,驻村工作队一直以来坚持抓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从贫困户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在村集体经济方面,坚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大力推进“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产业扶贫模式,建成滴灌带生产、小杂粮加工、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等村集体项目。在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农户以土地入股每亩保底收益700元,加上年底分红的模式加入,今年面向王爱召全村农户(贫困户)整合土地4000亩,用于发展规模化籽粒玉米种植项目,并与东达集团签订收购协议。

据了解,王爱召村2014年以来识别的贫困户21户54人全部脱贫,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5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50万元。现在,王爱召村从2015年的“后进村、三类村”全面革新成为了今天的“示范村、领头雁”。

王雄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落实摘帽‘四不摘’政策要求,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挖掘‘全市示范村’‘全旗重点村’政策优势,全面开发和推进产业项目,通过王爱召酒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等新项目扩大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最终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