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美食总第302期 >2020-12-01编印

漫谈油糕
刊发日期:2020-12-01 阅读次数: 作者:金钢

微信图片_20201126092514.jpg

微信图片_20201126092540.jpg

        在家闲着没事,媳妇就天天琢磨着怎么吃出点花样来,两个人的饭不好做。做得多了,浪费,做得少了,指不定中午就来个客人,搞得你手足无措。尤其是这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看似小,做起来却繁琐得不得了。

        有一天,突然想起吃油糕来。上街买了豆腐、粉条、里脊肉,回家后,见媳妇已经忙着开始蒸糕了。过去因为生活艰苦,想吃顿油糕,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在家庭成员过生日、孩子过满月,以及逢年过节才能吃顿炸油糕,图的是个喜庆,喻意“步步高升”。人们在娶新媳妇时,把给女方送油糕看得很是隆重,结婚当天,早早就将厨房里的火烧得热气腾腾的,第一个步骤先是和糕面,将滚烫的开水倒入用黄米磨成的糕面中搅拌,弄成小指头大小的疙瘩放进笼屉里用猛火快蒸,蒸约十几分钟,连蒸笼布提出来,然后放在事先准备的面盆里开始搋糕。

        油糕好不好吃,除了黄米、糕面的好赖,搋糕是个重要步骤,需蘸上冷水,攥紧拳头,使出吃奶的劲左右开弓、上下翻飞将糕面揉得筋道,不软不硬,方才算是合格。过去,包糕的馅也就分为糖糕、菜糕两种。结婚时,必须先捏好两条大糕鱼,寓意“年年有余”,这个主家是不能吃的,必须在结婚时放在红盘子里送给新亲家。一般,有钱人家的糕鱼做得较大,一方面显示了自己对女方的极大诚意,另一方面彰显了自己的经济实力。现在,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饭桌上,糕的数量无所谓,不过一盘罢了,但馅儿的内容却越来越多样化,有红糖、白糖、枣泥、豆沙等,一般的吃法还是滚成长条形状后,用刀切成圆形,然后放进锅里炸成金黄色,再蘸上白糖吃。

        娶新媳妇这天,凡是与主人家关系比较铁的近亲,除了一大早跑去帮助干活,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吃这一顿炸油糕,图的是沾点喜气,来年,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糕,除了素糕,就是油糕了。炸油糕的油必须选择上好的“胡麻油”,好糕面搭配上好胡油,炸出的油糕香喷喷、软溜溜,吃起来浓香四溢。至于“黄芥油”炸出来的油糕,因为有那么一股子异味,慢慢就被淘汰出局了。过去,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吃素糕,但素糕也有素糕的吃法,能够吃上顿羊肉蘸素糕,那绝对是一种味觉与视觉的享受。

        素糕简单,不去说它,反正得趁热了吃,只不过,软几叭塌的,费牙口。另外就是糖糕与菜糕了,糖糕好做,将剂子擀成薄片,包上白糖或红糖即可;菜糕先要调好馅子,用粉条、肉、豆腐、白菜剁成馅,搁进油盐、酱、醋、味精,包好进锅一炸就行。为了区别糖糕与菜糕,女人们会将油糕包成不同的形状,比如扁的是菜糕,那么捏成圆的便是糖糕了。

        蒸糕、揣糕较费力气和时间,炸糕就简单了许多。等锅里的油七分热时,放入包好的油糕,让它们在油锅里上下翻滚,浑身上下起了泡,披上一层金黄色的外衣时,恰到好处地捞出来,吃起来热热的、粘粘的,美得不得了!

        过去,吃炸油糕可以说是最高规格的礼仪接待,只有贵客,才能够吃上一顿炸油糕。

        媳妇的炸油糕做得倒是伶俐小巧,又好看,又好吃,再搭配上炸山药条条、豆腐、粉条子滚的粉汤,糕香味醇,软糯粘稠,恰到好处,汤鲜味美,热乎乎地喝下去,倍觉浑身上下爽快至极!

        油糕还有个故事哩:故事说庙里住着大小两个和尚,老和尚爱吃油糕,在门前的地里种了一片黍子。小和尚怕干活,对老和尚说,种不种吃不上。老和尚有道行,不计较他。锄地的时候,小和尚又说,锄不锄吃不上。之后每一个生产环节,小和尚总要说一回“吃不上”。老和尚多次宽恕。最后一次,老和尚把糕蒸好坐上油锅,要小和尚去抱柴火炸油糕,小和尚边走边说,炸不炸吃不上!老和尚终于忍无可忍,拿起烧火棍去追打,漏了一个空,进来几只野猫把素糕叼走了。最后,老和尚把小和尚赶出了山门,因为一顿油糕没吃上,老和尚坏了几十年苦苦修来的宽容忍让的道行……

        记得二人台《压糕面》歌词里唱道:“阳婆婆上来照西山。今日里给我妈妈过寿诞。哥哥我把轳轳绞,小妹妹我来把水倒,你帮我来我帮你,担回水来淘黄米,黄米倒在碾盘上,双手手托在碾杆上,柳叶儿青杏花……哥哥拉来妹妹推,就好像鸳鸯水上飞,哥哥搋糕不怕烧,小妹妹巧手捏软糕,哥哥捏了一个糖三角,小妹妹捏了喜鹊鹊,糖角角,喜鹊鹊,又甜又喜咱们俩。捏了一个龙来,配了一个凤,龙凤就是咱二人。哥哥捏了一对百灵灵,小妹妹捏糕笑盈盈;哥哥捏了一对对鱼,小妹妹捏了一池水;鱼傍水来水养鱼,鱼水永远不分离。”

        后来,因为这个小戏,个别人把找对象说成是量黄米。其实,所谓黄米,认真地考究:黄米乃黍子脱粒而来,也有品质之分,软则为上,硬则为下。硬的做出糕来和窝头无异。同一种黍子,在这一村种上是软的,在那一村种上则硬。红泥地一个样,砂土地又一个样。故农家乐此不疲串换黍种,从而保证了油糕的质量。

        庄户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糕在于种。”一斤黄米做糕,捏大了是七片,捏小了是八片,所谓“七大八小”就是由此而来!过去,吃油糕不仅仅止于红白喜事。盖房子,有“上梁馍馍压栈糕”一说,上梁只是一道工序,压栈乃为竣工庆典,可见油糕的地位远在白面馍馍之上。还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九遭”的说法,不吃糕还有这么多麻烦,你一年搬上九回家试试。贫困时期,娶媳妇儿这天,除去双方议定的彩礼及其他物品,男方还要另带一份“离娘馍馍离娘糕”,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前功尽弃……

        民歌里唱道:“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如果有人家想彰显自己的影响力,总会非常含蓄地对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背上二斗黄米访一访我的名声。”二斗黄米做成油糕,可够一个人吃半个月,半个月可走方圆百十来里路,你看这油糕多耐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