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吉格斯太镇的蓝天白云下,风格迥异的村庄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平整洁净,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静谧而祥和。这是近年来吉格斯太镇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所取得的成效。
“狼烟四起”实为患
农作物收割后,秸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困扰农民多年的大问题。吉格斯太镇每年种植玉米十七八万亩,可产生秸秆36000余吨。往年,农村处理秸秆的方式很单一,除叶子喂牲口外,剩余的要么随意堆放在房屋前后,要么焚烧,不仅严重影响了村里的环境卫生,还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每年从10月中下旬开始,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接连“爆表”,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味儿,行驶在乡间公路上,时时会有浓烟飘散,影响驾车人的视线。焚烧秸秆竟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难道除了焚烧,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其实,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和防控,农民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已有所增强,大部分农民已经知道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也能主动遵守“禁烧令”。“过去处理秸秆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把秸杆拢起来烧,火烧起来浓烟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人呛得不行。”吉格斯太镇张义城窑村村民任云回忆起焚烧秸秆的场景直摇头。
“都知道禁止焚烧秸秆,但也真是没办法,现在收割的时候都是机械作业,地里的稻茬子留得太高,不烧一下明年根本没法种地。再说,收秸秆再装车运到家,费力费时还不合算。有的农户家里不到两亩地,还是分散的,机器都没法进去打包,也就只能烧掉了。”
“变废为宝”美环境
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国家提出“五化”,即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和原材料化。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吉格斯太镇主动出击寻求出路,在浓浓烟雾中迎来了“朝阳”。
内蒙古正时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一家负责回收秸秆的企业。作为现代、圣牧、赛科星等多家牧场的草料供应商,公司的麦秆和稻秆,多数是从安徽和河北等地拉运,玉米秸秆则是从赤峰、扎兰屯等地买进,较高的运费成本,导致牧场产品价格也相应升高。为满足客户要求,最大限度保证供应,降低成本,公司开始考虑就地取材。吉格斯太镇大量散落的玉米秸秆让正时草业看到了商机,这些一度被人们视为“废物”的玉米秸秆,含糖、淀粉、蛋白量比较多,恰恰是是奶牛的上好饲料。
2017年底,正时草业投入350万建立了一条秸秆加工线,日加工量达到了80-100吨。该加工线通过先粉碎再揉撕的过程,将秸秆加工成了5-10公分左右的饲料。由于这种长度的秸秆适口性最好,适合牛羊等反刍动物倒嚼,牧场接受度较高,公司所加工的秸秆一上市便备受欢迎,并且已外销至巴盟、赤峰等地。
项目的上马不仅使当地秸秆焚烧的现象有所减少,改善了生态环境,还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正时草业的负责人李文亮介绍,收回来的秸秆中含有尘土和水分,加工过程中每吨有20%的损耗,除去设备、人力等各项成本后,1吨的利润为30元左右,经济效益虽不算太大,但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却是不可估量的。
“当初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看重的就是社会效益,现在秸秆问题在全国来说都是个难题,正好咱们这儿有资源,客户有需求,所以就开始干了,现在看来项目进行的还不错。”李文亮说道。
吉格斯太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为农村散落秸秆找出路,将秸秆资源化利用,一部分打成草墩做了饲料,一部分还田做了肥料,形成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使得多年来禁而不绝的秸秆焚烧难题迎刃而解,往日被人们视作“废物”的秸秆也实现了从“狼烟四起”到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