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校园总第308期 >2020-12-22编印

窗子以外,镜子以内
刊发日期:2020-12-22 阅读次数: 作者:达一中高三15班 许嘉璐

        一个人对外界的处事方法彰显其态度,一个人对自我的审视显示其深度。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种抉择,是在窗子以外,还是在镜子以内?

        认识自我,是推开窗户的动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人啊,请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智者在迫近死亡时的感悟,更是留给后世的警言。如果曹操认识到自己军队的疲惫、水战的劣势,也不会一到赤壁就立即进攻,落得火烧赤壁的败局;如果项羽不那么轻率独断,就不会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剧;如果日本放弃死守,接受美军的投降条件,就不会遭受那两枚原子弹毁天灭地的袭击……

        如果认识自己是前提,那么打开“窗户”才能永久地发展下去。

        窗户紧闭,就好比一泓死水,若没有活水的注入,又哪来“天光云影共徘徊”这般清澈见底。翻开历史长卷,我们会看到有多少国家因开放而生生不息,又有多少王朝因闭塞而轰然倒塌。西汉末年,国君“亲小人,远贤臣”,眼光闭塞,只知享乐,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最终导致改朝换代;清王朝以天府之国自居,称外国人为夷人,闭关锁国,最终被工业革命的洪流冲得七零八落。反观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世界敞开大门,引进来,走出去,互通有无,才有了今天的盛世繁华,这难道不是推开了“世界之窗”吗?

        林徽因曾写过一篇文章《窗子以外》,全文表达了作者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不能真正置身于世外、被顽固的上层条框限制自由的叹息与感慨。这与林清玄对窗子与镜子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如今的我们,更要打破所谓的禁锢与条框,彰显自己的态度,保持自己的深度,做一个有“两度”的人。

        “镜子”和“窗子”就像是一对共生体,互相弥补,互相促进,正如14到17世纪的欧洲,有了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才会催生工业革命的爆发;李世民以“镜子”为鉴,唐朝才会出现万国来朝的盛世……也许有人会问:“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舍谁取谁呢?”窃以为,镜子与窗户都要有,一个人在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在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有了镜子,你能认清自我;有了窗子,你能看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