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340期 >2021-08-05编印

父亲的春天
刊发日期:2021-08-05 阅读次数: 作者:冯丽云

   31.jpg

    2020年庚子年春节,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场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工作、生活,而对于我的父亲来说,更是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2020年3月7日,正值疫情防控阶段,小区依然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可恰在这个时候,88岁的父亲因重感冒,出现高烧、昏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症状,本打算送医院治疗,可身体虚弱的父亲禁不住来回折腾,就由医务工作者的丈夫在家里给父亲输液治疗。父亲患病的一周内,难以进食,只是一味地要喝凉水,生活也完全不能自理。看着脸色腊黄的父亲,我们心中忧虑,有了最坏的打算。兄长们商量选购寿木事宜,我也将前几年订制好的寿衣拿到父母家。尽管父母已是耄耋之龄的老人,可平时身体状况比较好,父亲虽在三年前因患股骨头坏死不能行走,可平时饭量好、睡眠也充足,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愿去想父母百年之后的事。我们一边做着最坏的打算,一边精心护理照顾着父亲。十余天后,父亲的血压、心率渐渐正常,每天也能吃些粥或流食,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也能和我们进行简单的交流。可是他记忆模糊,竟然说不上自己的年龄、家庭住址,但是问及他参加工作的时间、入党时间,父亲都能说上来,这让我们感到万分欣喜。

  半个月后,父亲在我们的扶助下能半仰坐在床上。那段时间,窗外一树树的山桃花开得正旺,看上去气势恢宏,望着窗外的景致,父亲问我们现在的节气情况,我们告诉他,正是春分时节,父亲脱口而出:“春分麦入土”,这是一句春分节气播种小麦的农谚。母亲欣慰地说,“你爸这是三句不离本行”呀。是啊,父亲从事了一辈子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他的人生履历中已深深烙上农村工作的印迹。

  父亲1933年9月出生在巴彦淖尔盟一个中农家庭,断断续续地上完了初中,16岁辍学在家放牛。1951年秋季,当时的绥远省农林厅(内蒙古自治区农林厅前身)招考一批农技干部,三姑夫鼓励父亲参加考试,三姑夫是一位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见识广博,他告诉父亲,在共产党领导下做工作有工资、有保障、有前途,不用担心将来的生活。三姑夫的指点为父亲开辟人生新历程起了关键作用,父亲参加了考试,并且考上了这个岗位,迎来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春天。

  于是父亲开始了在呼市赛罕区为期一年的专业技术学习进修,父亲和他的同学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首批农技推广工作者。学习结束后,本来可以留在赛罕区农技推广中心,可是父亲执意要回自己的家乡巴盟杭锦后旗工作。与此同时,伴随着一场土地改革运动的到来,当时的农村兴起了划定阶级成分的运动。1952年秋,爷爷被划定为地主成分,这也改变了父亲的选择,后来父亲就选择了来伊克昭盟达旗工作。母亲告诉我们,划为地主成分只因早期曾雇佣过两个短工,其实当时家里一贫如洗,没有贵重的家产,家里唯一值钱的是一头耕牛和一匹马,30余亩土地,仅此而已,做饭的铁锅都有窟窿,每次做饭都用面粘贴窟窿,为了节省粮食,做饭时山药不削皮,糜米里的砂粒都不往出挑拣。也就是这个荒唐的成份竟影响了两代人,父亲的工作、兄长们的求学、立业。

  1953年春,父亲来到了达旗,因为职业的关系,父亲一直在乡村工作,曾先后在昭君坟、乌兰公社所辖的基层农技站工作。因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落后,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属于粗放式经营管理,父亲和同事们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试验、示范,推广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及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他们围绕新品种种植栽培方式、施肥方法、以及田间管理等新技术展开工作。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小麦种植的新技术,父亲和同事们与农民同劳动、同吃同住,一开春就与农民一起进地,父亲和同事们为送粪、翻地、耕地、播种等各个环节提供指导。为了让一个新品种种植技术能覆盖一个公社的各个大、小队,父亲经常辗转于各大小队,工作流动性强,所以吃住都是在农民家里,与农民同甘共苦。因为频繁地进地劳动加上长期的风吹日晒,父亲和同事们个个灰头土脸,形象与干部的身份很不相符,当地农民有一句顺口溜“远看像个讨吃子(乞讨者),近看是个农技干部”。但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父亲动摇,反倒坚定了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心。

  因为家庭成份的原因,父亲入党在当时似乎是天方夜谭,为了进步,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从一参加工作就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忍受了更多的磨难。在工作上选择到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村,一走就是三个月,当时的呼斯梁、青达门等梁外山村的山山峁峁也留下了父亲的足迹。父亲一年有6个月的时间在地里工作,从春天的播种、夏天的田间管理指导到秋天的收获测产,他都事必亲躬,有时候都是手把手给农民传授种植新技术。每年到了9月份,父亲和同事们又去外地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冬训脱产学习,一直到腊月结束,家里的担子全部留给了母亲。1955年爷爷去逝,父亲当时正在外地参加冬训,迫于学习任务紧的原因,父亲也没有回去给爷爷送终,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痛结。1967年,4岁的大姐因患痢疾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夭折,而这个时期父亲正在忙于指导农民春耕。

  长年累月的农技服务工作,砺炼了父亲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品格。当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下乡通常都是步行或坐牛车,如果需要去旗里开会,父亲则背着装有洗脸盆、洗漱用具、被子等的行李包提前一天从昭君坟公社步行出发。每次他的手里都会拿着一根木棍,因为途中要路过西柳沟河槽。到了晚上,在黄木独或大树湾歇一站。每年春分节气前后是小麦播种时节,也是父亲最繁忙的阶段,恰巧大哥和二哥都出生在这个节气前后,母亲告诉我们,大哥和二哥出生时,父亲都顾不上回家,幸好有乡邻们的帮助,让母亲度过了没人陪伴的难关。

  付出总有回报,1965年春天,父亲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春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和使命一直激励着父亲,让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在农技推广战线上。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为达旗三农工作作着自己的贡献,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对全旗农业粮食增产、农民创收起着关键作用。如70年代后期,父亲在当时的树林召公社制定并推行“一化(良种化和区域化)、三改(改革播种方法、施肥方法、和耕作制度)、抓两关(播种关、管理关)”的增产措施,并在全公社范围内全面推广普及,这对当时的农业粮食增产起到了显著作用,为此获得达旗党政联合颁发的成果奖励。

  父亲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40年,为达旗三农工作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父亲曾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功勋奖章、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麦薯套种推广成果奖以及盟、旗的多次嘉奖等。

  时光催人老,1992年父亲光荣退休,退休后的父亲仍然坚持学习,关心国家时事,养成了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对党的各项政策都耳熟能详。这样的习惯只有在2020年病重期间才中断过。

  2021年春分时节,小区里一树树的山桃花又开放了,白色、粉白、玫粉花朵争奇斗艳,扮亮了春天,这距离2020年父亲患病正好一年。这一年来,病愈了的父亲虽然在饮食睡眠上趋于正常,但是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思维也变得迟钝,记忆也明显丧失,问及过去的事,基本上都已忘记,但是只要问到他参加工作时间,他依然记得很清楚。让我惊讶的是,今年春天的一天,父亲突然和我问起党的十九大召开事宜,我告诉父亲,十九大在2018年10月已召开了,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在2020年10月召开了。随后,我把手机视频点开,让父亲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父亲躺在床上认真地观看着。

  时光如静水般流过,现在,89岁的父亲日子过得很清静,没有烦扰、没有艰辛,他每天都会坐在轮椅上默默地注视着窗外的一草一木。也许这世间还会有很多人在用一生的时间与草木对视,我相信这是“相看两不厌,只因有热爱”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