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哒滴哒,哒滴哒,哒滴哒哒哒……”相信和我同龄的朋友,都有童年时代在老式收音机旁听“小喇叭”的经历,一个奶声奶气的优美童音,随着“哒滴哒”的音乐节拍走来,“我是小叮铛,工作特别忙,小朋友来信我全看,我给小喇叭开信箱”,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小喇叭准时开播,那里记载着多少美丽的梦幻,存储着多少令人欣喜的孩提快乐!
那个时代,没有音响,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但家家户户一般都有一个收音机,这往往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物品,它是联通外面世界的窗口,是休闲娱乐的工具,是家庭气氛生机勃勃的理由。人们通过它听新闻,听音乐,听天气预报,听小说连播……
我家的收音机像一个小黑匣子,正面有二个旋钮,一个调音量,一个调频,背后有个装电池的小盒子,轻巧灵便,任意拿放。人走到哪里,就可以拿到哪里,我家一般放在堂屋的条几上,有时候妈妈做饭的时候,放在厨房,洗衣服的时候,放在院子里。听的最多的是中央台和安徽台,这两个台最清楚,其他地方台听起来“哧哧啦啦”,常常被PASS。
那时候孩子最爱听的是少儿节目,大人最爱听的是新闻和天气预报,还有大人和小孩都爱听的小说连续广播节目。记忆最深刻的是刘兰芳的长篇评书《岳飞传》。刘兰芳声音洪亮,神气足,干练中透着豪迈,铿锵里起伏着韵律,配上岳家军精忠报国感天动地的故事,不知道迷醉了多少听众。这个节目让千百万大众爱上了评书,爱上了刘兰芳,爱上了岳家祖孙三代。《岳飞传》播出时间是在每天晚上六点钟。也许那时全国人民都认为地球转得最快的时段是每天的六点到六点半。为了能安静地听《岳飞传》,家里晚饭时间都赶在六点以前吃完,然后全家坐在屋子里,连开头和结尾的播音员报节目都舍不得错过。家里听《岳飞传》的时候,安静程度绝对胜过我们在教室里上课。那个时段也不会有人串门拉家常,家家户户都在听。我觉得也许到今天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节目能达到那样一种境界,包括收视率最高的春节联欢晚会。
记得我经常把收音机放在书桌上,一边听一边写作业。人都说一心无二用,那时我就是一心二用,也并不觉得听和写有什么冲突。我爱听的节目是唱歌和广播剧。不少学唱的歌曲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黄梅唱法的《洪湖水浪打浪》就是那时候学的。听广播剧就像现在看电视剧一样,入迷得很。《嘎达梅林》听了很多遍,这个草原上的英雄形象深深扎根在我的记忆里。还有《刘玲的故事》,这个剧在艺术界大概早已经流失,没有人提及了,我却永不忘怀。残疾小姑娘刘玲和命运抗争的事迹,曾经深深激励过我。“静静地看着夜晚星光在闪烁,我的心情连着美好的生活,忘掉那忧愁和悲伤,把青春献给祖国。”小刘玲的歌声穿越时空三十年,仍响在我的耳边,那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点点滴滴不忘。
夏天的夜晚,放暑假了,不急于睡觉,坐在院子里乘凉,中央台、安徽台,一直听到goodbye。晚上十一点,收音机里熟悉的声音告诉我:“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今天的播音到此结束,同志们,再见。”但我不想说再见,我还没听够,我舍不得关掉。嘿!还真不错!有的时候在全天的播音结束以后,收音机里还会响起美妙的音乐,这时候播音员不再报节目,只是很随意地放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那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放苏小明的歌,其中有一首《林中的小路》:“林中的小路有多长,只有我们慢步度量,月儿高高挂在天上,把我们,把我们悄悄地张望。在这林中的小路上,我的心永远和你一样,愿这林中的小路,默默伸向远方。”怎么可以遗忘,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岁月,在心房最柔软、最容易感怀的夜半,沐浴着清凉的夏风,听着这婉转动人的歌曲,心总是被唱得软软的。苏小明的声音低沉、婉转、优雅,最适合在夜里听,我被这干净磁性的声音绕住,从少年一直绕到中年,依然没有走出来,到现在这歌依稀还在心海某处盘旋荡漾。
记忆就像一扇门,只要打开一道缝隙,就会有很多东西从流年深处奔涌而来。从老式收音机里流出的故事,把满心的涟漪聚起,又细细舒展。忘不了那被小喇叭、天气预报、小说连播、广播剧、英语九百句环绕的童稚年华。
一切过去的都是美好回忆,一切过去的都是财富。在我们短暂而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东西陪伴我们走过。童年和少年时光与老式收音机一起存档在记忆的仓库里,闲适的时候,总想拿出来看看,越看越爱,越看越是不舍那依依不愿锈蚀的老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