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403期 >2023-02-09编印

故乡的社火
刊发日期:2023-02-09 阅读次数: 作者:董秀岚

3c754f54b73a4f5baae008afec042098_th.jpeg

       爆竹连连辞旧岁,鼓声阵阵接新年。

       社火是我国民间在节日时举办的集体游艺活动,尤以春节为盛。特别是在北方,社火是春节前后的一大特色项目,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文化意蕴深厚,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提到社火,那一盏盏灯笼、一只只彩船、一朵朵蜡花……关于社火的种种乐趣历历在目。

       在故乡的山窖里,放着多年的社火支架模型,社火爱好者在春节前夕,就会把这些东西搬到我家,让父亲重新做一场社火的花灯,然后到各村各户去给乡亲们拜年。

       父亲看着院内放满的社火旧模型,一边念叨,一边让我去通知本家的侄儿、嫂子以及村里心灵手巧的女人做他的助手,在初一下午,就开始动起手来了。

       我会先检查一遍院内的灯笼支架,把坏了的分在一边,然后把扫院的竹扫帚拿到房檐下,让父亲用刀把一根根竹杆分成同等的两半,在火上慢慢烤成弓形,再拿来两块小木板做成圆形,在上面钻上一圈大小一样的眼儿,把弓形的半圆固定在上面,不一会儿功夫,几个圆圆的灯笼架子就做好了。这时父亲让我在书箱内找来刻花工具和麻绳、剪刀等,只见父亲熟练地剪着红纸,刻着一些花花草草和人物,我则把五颜六色的剪纸分给村里的那些巧婆。其中最巧的是我的本家二嫂,她做事干净利索,穿着一身蓝色的唐服,坐在暖阳下,认真地糊着花灯,还时不时告诉村里的其他人,怎样做出的灯笼好看,不到一天的功夫,她和几个村姑就做了几十盏灯笼,整整齐齐地排放在院内的墙角下。这时她站起来,抖一下身上的纸条,一双三寸小脚一奔一跑地在院内转悠,别人问她脚怎么了,她总是笑嘻嘻地回答,坐久压麻腿了,然后又回到原位,默默地卷着纸筒,往灯笼上糊。

       最难做的还是蜡花灯,蜡花上面的花是用麻绳把纸弄成褶折,一个个做成花,有荷花、杏花、牡丹花,父亲把用绳子褶折成的纸张,剪成叶子和圆形,再用黄色的褶皱纸做成花蕊,一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然后让大家糊在花灯支架上。花枝是把绿色纸剪成细条,一枝枝打斜糊在枝杆上,这些都是父亲亲手去做,做工特别精致,通常只有我在父亲身边当助手,父亲把蜡花灯笼的好多地方分成叉,在一个个分叉的上面都糊上各色的花朵,八个蜡花灯,得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做好摆放在院内,就像一树绽放的花朵。在灯笼中间,点上灯,一到夜晚,特别好看,再找来村里的儿童,让他们右手拿蜡花灯笼,左手拿一块彩巾,随着蜡花上下起舞,古老的民间小调飘荡在夜空。

       父亲做的蜡花灯笼,我却没有把玩的份,父亲告诉我,女孩子晚上不能跟着社火队走村串户,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孩儿拿着蜡花灯,随着社火队欢歌跃舞。

       本家侄儿和村民不到一天就能制作好旱船和舞狮,仅仅三天的功夫,院内的社火模型便会焕然一新。

       社火在正月初四正式上演,鼓声、唱声,声声入耳,村事、家事,事事顺心,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开启新的征程。

       社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第一场社火是在山村的庙上演出。故乡的山村,各村都有村庙,家乡的人们会在庙里祈祷神的保佑,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事事平安。

       本村演出完毕后,次日社火队就会给邻村传话,要去闹社火,邻村的人家要准备好饭菜、烟酒招待,社火队所到之处,男女老少都会高高兴兴地跟在后面,看社火、听小调。

       最精彩的算是舞狮了,在我十八岁那年,舞狮人换成了我青梅竹马的好友,他引领着两只狮子,那熟悉的声音、熟练的动作,在以后漂泊异乡的日子里,都让我难以忘怀。

       村里的孩子,一年四季都要帮父母干活,我和发小一起拔草、捡粪,一起和泥,用泥土做成各种各样的玩具,摆家家,但玩儿得最多的还是舞狮子,一有时间,我就会当做狮子,发小拿着棍,在打麦场上变着花样玩舞狮。

       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狮人引领着狮子,在鼓乐声下作出各种形态的动作,打滚、站立、滚绣球,以图喜庆与吉祥。

       旱船,是社火队必备的,人们摇着旱船,唱着民间小调,在鼓声喧天的热闹氛围中,走过多少欢愉的日子……

       除了花灯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演唱班,通常是由八人或十二人组成一队,主要乐器是以三弦、二胡为主,再结合唱手,红红火火的社火队就成了故乡的一道风景。

       离开故乡已有四十多年了,父亲也离开我们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每年春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的社火,想起和乡亲们演唱民间小调的欢乐情景,想念我的父亲。

 (来源:鄂尔多斯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