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404期 >2023-02-16编印

酒量
刊发日期:2023-02-16 阅读次数: 作者:张永胜

头条.jpg

       酒量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资本,能喝酒也是一种本事。

       成年之后,我才逐渐明白,一个人酒量的大小与生俱来,与勤学苦练搭不上丝毫的关系。

       人的许多本领大多是后天习得,而酒量的提升则不在此列。有人说酒量等同于胆量,我不敢苟同,酒场之上,没有酒量而空有胆量,无异于以卵击石,终究会获得一个人仰马翻的悲惨结局。

       本人量小、易醉且不好酒,可偏偏又出生在一个被称作“歌的海洋、酒的故乡”的地方,想要纯粹滴酒不沾,似乎也并不现实。

       鄂尔多斯民风古朴,喝酒之风盛行,处于这样一个成长环境,受到酒风的熏陶和洗礼,按理说即使成不了酒场高手,也能凭添几分酒量。

       记得第一次醉酒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与同学凑钱买了两瓶啤酒,人手一瓶,对嘴而吹,同学仰脸举瓶,一口气就将一瓶啤酒全部灌入腹中,看上去轻松、惬意,关键是他居然面不改色,神情自若。

       而我则不然,咂摸半天,犹如喝药。我皱眉憋气,难以下咽,勉强喝下的半瓶啤酒居然使我心慌气短、满脸通红,紧接着便感到天旋地转,由于站立不稳而踉跄前行,目光所及一片银白……最后在同学的搀扶下才勉强回到家中,然后倒头昏睡。

       相同的年龄,不同的酒量印证出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差异和潜质的不同。

       从那时起,我开始相信,酒量是遗传的,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不行,儿子终究强不到哪里去!

       父亲的酒量不必求证,他滴酒不沾,也自然不曾醉过。我曾有意探寻我家祖上与酒的渊源,得到的确切结果是稀松平常,在饮酒方面,祖上确实不曾出过“酒仙”或是“酒圣”之类的人物。

       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曾经私下认为,上几代人在饮酒方面的潜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或许大有潜力可挖。于是,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我便在喝酒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

       黄酒、啤酒、红酒、白酒等逐个尝试,多年品鉴过后,竟然没有找到一种喝着顺口,又能拿捏得当、轻松驾驭的酒品,我开始怀疑自己这辈子是否与酒有缘?

       虽然自己不能喝酒,可我仍然觉得酒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在许多关键时候,化腐朽为神奇,发挥出无法替代的作用!

       酒的重要性以及神奇作用毋庸赘述,在饮酒方面,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比比皆是,酒能使文人才思敏捷、文如泉涌,例如:李白斗酒诗百篇;酒也能使武者胆力双增,例如:武松打虎;酒还有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作用,调节人的情绪,使感情快速升温。

       酒文化源远流长,人类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过去人们将喝酒称作“吃酒”,现如今上档次有品位的人将喝酒称作为“品酒”,一个“品”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是多么浪漫且富有情调,又显得多么高雅!

       然而,此等“高雅”之事,竟常常被我等放浪形骸之辈搞得俗陋不堪!

       回顾过往的饮酒经历,我才渐渐意识到,这么多年的酒算是白喝了,非但是喝得不好,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喝酒讲究环境和气氛,最好有知己、朋友相陪,或群饮或对酌,很少有人独饮。

       把酒言欢,推心置腹,在推杯换盏中称兄道弟,在觥筹交错中挚爱亲朋。酒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快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酒还能放大人的快乐,在合适的地点,与理想的对象,青梅煮酒,开怀畅饮,不能不说是一件快活的事情。

       喝酒多年之后,我眼睁睁看着曾经的酒友一个个酒量大增,现如今,有碗砍的,有瓢饮的,大都成长为公斤级的“不倒翁”。而我却原地踏步,没什么长进,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不喝正好,一喝就多”的水平,说起来真是令人惭愧!正是由于量小易醉,本人在酒场上时常会成为“被虐”的对象,也常被人戏称为“小酒量”,尽管心中不服,却也无力反驳。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应酬总是免不了的。有的时候,隔三差五就会置身于酒局之中,每当目睹有“不倒翁”在“酒摊帐”上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时,不免心生羡慕,自愧不如。曾经一段时间,我真的认为喝不了酒,量小也是一种缺陷,至少也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民以食为天,吃吃喝喝总是免不了的,中国人讲究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欢,何况没有哪个人是因为不喝酒而不参加饭局的,饭局等同于酒局,如果在酒局或者叫“酒摊帐”上遇上几个喜欢“斗酒”的人,酒量小的人往往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因为酒局中揉搓弱者远比挑战强者来得容易,付出的代价也小很多,人们常将这种现象称为“抠糟木头”,通俗一点讲就是“捏软柿子”。

       作为一个量小易醉的弱者,被虐得次数多了,我自然也就乖巧了许多,也总结出一些应付酒局的经验。

       酒局之上,若想少喝,首先是要保持低调,避免成为酒桌上的焦点,具体而言就是少说多吃,谨言慎行。

       要不然就在开局之前首先声明自己不能喝酒,提前声明总比在过程中推脱拒绝要好很多,当然,遇到麻缠之人会刨根问底深究原因,这个时候,你应该双手捂胸,面呈痛苦表情,然后开诚布公,“本人有病,不能喝酒!”

       大概率仍会有人穷追不舍地问:“是有心脏病吗?”

       如果换作是我,就会脱口而出:“心还好,只是憋气!”

       这样也许能蒙混过关,得到劝酒者的谅解。

       而对于知根知底的劝酒人,这套招数全然无用,因为他对你的情况了如指掌,就好比是在大众浴室中洗澡的同类,彼此光着身子,目光所及,一览无余。不能喝的借口全部失效,你只能调动潜能,被动应战。

       故乡鄂尔多斯地处塞外边城,蒙汉聚集,喝酒之风盛行,“酒的故乡”并非浪得虚名,男人们个个酒量惊人,女人们也毫不逊色。

       但凡敢在酒场上频频举杯的女人万万不可轻视,否则她们定会用行动和实力向你诠释“巾帼不让须眉”的确切含义。

       故乡人豪爽热情,唯恐慢待了客人。过去招待客人都有劝酒的习惯,有没有招待好客人,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招待的人有没有喝醉。

       曾经听说请人有“三怕”,一怕请了不来;二怕来了不喝;三怕喝了不走!

       真不知请客之人到底图个什么?也许只是图个红火热闹。

       酒局中的许多现象令人费解,每个人自己喝多喝少姑且不计,个个唯恐别人少喝!

       喝酒强调对等,认为这是一种公平,然而酒量不同、情况各异,强求对等,哪有什么公平?

       最令人发怵且头痛的是无休止地“劝酒”,当然这是一个地方的风俗,也能直接体现东道主的热情。然而,过度的热情往往让人难以承受。

       早些年,在故乡的酒局中劝酒之风盛行,那个时候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大家都会觉得主人劝酒的力度代表着招待客人的真诚度。

       过去的劝酒也有“硬劝”和“软劝”之分,“硬劝”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今天看来有失文雅和文明。

       劝酒者首先强调不搞特殊,遇到推三阻四,寻找各种借口不喝的人,先是好言相劝,如果对方态度坚决,仍然不予配合,就直接转入威逼利诱,扬言要辱你先人……

       如果你还不就范,那就会使出一系列“霸王硬上弓”的招数,死缠烂打,不依不饶,就差提着耳朵往你嘴里硬灌了。

       只要上了这个“酒摊帐”, 在此等情形之下,你不喝?你是谁?想搞特殊?门儿也没有!

       “软劝”则显得温和且文明许多,有劝酒高手循循善诱,采用智取而非强攻的方式,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拉你下水。

       在“酒摊帐”上,对于铁嘴钢牙,滴水不进者,劝酒之人并不急着强劝,最初只是轻描淡写地要求你先把酒倒上,因为酒杯不能空着,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敬,先只是强调“倒”,不强调“喝”,称其为“喝不喝先倒上,洗不洗先泡上!”

       接下来就要求你尝一尝,哪怕是舔一舔、呡一呡,继而是要求你喝半杯,再接着是一杯、两杯……

       通常三杯过后,一般人都难以自持,就如同冬日里难以启动的汽车马达,一旦发着,哪怕是轻踩油门,汽车也会自己往前窜了。

       火烧起来之后,劝酒者马上转变为“灭火者”,“不能再喝了,可不能再喝了!”

       然而,此时的酒场已如同火场,烈焰升腾,群情振奋,全然一幅燎原之势!

       亢奋中的被劝者哪里还听得进去,撸胳膊绾袖子,大有“饮似长鲸吸百川”之势,不喝它个翻江倒海、天翻地覆岂能善罢甘休?

       本人就是一个不经劝的人,常常抹不开情面,经不起诱惑,心理防线总是被这样攻破,先是坚决不喝,接下来是半推半就,最终还是稀里糊涂地“从了”。

       酒醒之后,先是悔恨交加,紧接着就痛不欲生!

       后来总结酒场上的经验,我等意志薄弱之人,只要涉足酒局,少喝是不可能的,除非宣布戒酒,从今往后滴酒不沾!如果能做到,这一招肯定奏效!

       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你不能喝酒,自然也就会对你网开一面,你也就能享受到以茶代酒的特殊优待。

       可是新的问题来了,酒可以不喝,但酒局不可以不参加,置身于其乐融融的酒局,望着大家开怀畅饮之后欲死欲仙的样子,你得忍受得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寂寞,在众多“潮汉”的喧闹挟持之下,坐又坐不住,想溜溜不掉,百无聊赖,备受煎熬!此时此刻,由不得会心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罢了,还不如放下执念,开怀畅饮,来它个“与尔同销万古愁!”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待客热情不减,但劝酒的方式变得文明了许多,特别是《民法典》颁布后,强行劝酒者需承担法律责任,人们都有了法律意识,大多不再强行劝酒。

       故乡的酒风也随之大为好转,个个酒局大都洋溢着祥和文明的欢乐气氛。喝酒不再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大家轻松自在,各取所需。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对饮酒持不同看法,有人将酒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喝酒对人百害无益,也有人大谈喝酒的益处,将适量饮酒当作是养生手段。

       酒的利弊众说纷纭,但作为一种调节人情绪、带给人快感的玉液琼浆,在人世间流淌了几千年,自然有它传承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和妙处。

       至于每个人酒量的大小,喝多喝少,说穿了还是一个度的问题,能否适度是问题的关键。

       其实,人世间的任何事情,又何尝不是一个“度”的把握,火候欠佳会显得美中不足,突破极限就会走向反面,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度”的词汇有很多,例如,“火候”“成色”等等。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特定条件下,许多事情难分好坏,也难于判定对错,说到底还是一个度的把握。

       细细想来,人这一生,大都是败在过度,误在失度,成在适度。

       度虽然难于把握,但并非不能把握。

       由此可见,酒量大小似乎并不重要,酒量大的多喝,酒量小的少喝,没酒量的不喝,掐住量,把好度,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