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在社区“熄灭”、服务在社区“升温”,精准“走格”行则必至、群众难题“一网打尽”……在工业街道,一幅幅基层善治的动人画卷铺展开来。
以“党建”掌舵
把好行稳致远“航向标”
工业街道坚持“一切工作党建引领、一切困难党建破题”,以“区域化党建聚合力、多元化服务强治理”为思路,强化党的领导,优化多元主体之间的治理关系,在党的旗帜下把各方凝聚成“治理共同体”。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掌舵”功能,既突出团结,又突出分工,形成党建引领“掌舵”、街道社区“擂鼓”、属地各类资源“划船”的生动局面,用党建引领的“底色”擦亮基层治理的“成色”。
服务“最后一米”是不是“短路”、堵塞,主要取决于治理架构的“神经末梢”是否发达。工业街道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体系,以支部为针、党员为线,织牢组织网,推动党组织有机嵌入治理经脉,让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第一时间听取居民心声,凝聚民心。
以“智慧党建”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通过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融入”的工作契机,积极构建“工作在单位、服务到社区、奉献双岗位”的长效机制。利用“达拉特红”平台线上“党员报到”的功能,社区和居民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平台发布需求,在职党员利用工作日“八小时”之外和周末、节假日时间,下沉至社区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积极参与社区政策宣传、文明城市创建、调解纠纷、入户走访等工作,实现在职党员“工作奉献在单位、志愿服务在社区、创先争优作表率”。
物业服务联系千家万户,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工业街道以“1558工作法”为抓手,助推“红色物业”工作,建立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工作机制,把居民群众关注的关键小事做到家、办到位、落到底,让居民心暖起来、小家活起来、社区热起来。截至目前,成立红色物业联合党支部1个,红色业委会10个。
以矛盾化解鼓帆
驶出乘风破浪“加速度”
工业街道围绕“一核引领、多方借力、六化同行”党建品牌,变基层治理“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
打造“暖心议事”民主协商品牌。线上通过组建议事微信群,让居民足不出户提出建议、反映问题,方便居民随时随地参与社区治理。线下针对重大、集中、难解的问题,提交到“暖心议事会”依托各社区基层协商议事活动室、党群服务站、议事长廊、“暖新驿站”、“老秦调解工作室”、“小马扎”议事会等20余个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协商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增进共治活力。截至目前,围绕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开展协商议事活动59次,其中,依托“网上议事会”开展民主协商议事12次,依托线下“暖心议事会”开展民主协商议事47次,为居民办理实事好事45件。
以“一社区一法官”服务下沉为抓手,在街道成立审执服务站,各社区成立法官工作室,4名法官分别下沉到各社区,开展矛盾调解、法律指导、法律援助、普法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
信访无小事,事事关民生。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业街道成立1个信访代办服务中心,在社区成立4个信访代办服务站,划分网格45个,设置微网格195个,配有17名街道级信访代办员和85名社区级信访代办员,吸纳“三官两师”、志愿服务队、退休党员、热心人士等参与其中,依托网格的联络作用,做到了信息的上通下达,实现信访代办服务全覆盖。
自工业街道信访代办业务启动后,信访代办员定期走访摸排,变“等群众上访”为“替群众代办”,变“被动化解矛盾”为“主动解决问题”,并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带班、一名信访代办员轮流接访工作机制,使信访代办真正成为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今年以来,通过主动走访摸排,代办群众急难愁盼事项26件,信访代办员对符合规定、在受理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全部及时办理完毕,全过程代办代跑,截至目前,工业街道信访帮办代办居民满意率100%,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以服务扬楫
划向民心所系“幸福岸”
工业街道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实现了多平台联动,以队伍专业化为标准,吸纳老党员、老教师、志愿者、退役军人等多维力量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应需式、定期式、活动式志愿服务。目前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科学普及、法律服务等志愿者实践活动120余场次,受益居民8900余人。
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六一儿童节、安全生产宣传月和父亲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关注“一老一小”,开展“石榴花开别样红、民族团结一家亲”“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公益理发”等类型多样的活动,提高老人、儿童幸福感和社区融入感。
引进康达为老服务中心、乐善为民服务中心、“红峰达小哥”等社会组织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为辖区居民提供康复理疗、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等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培育和提高居民的参与价值、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实现“组织联建、党建联抓、服务联做、共治共享”。
为积极解决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最后一米”的问题,打造了一批“暖新驿站”,在驿站内配备休息沙发、茶水柜、餐饮桌等设施外,还添置了雨具、口罩、爱心药箱等物品,提供临时休息、WIFI、开水等服务,实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让广大“两新群体”有“门”可找、有“家”可回。
社区网格员与快递小哥、外卖员等新业态就业人员签订“结对联系”表,积极引导辖区内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持续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党建引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力度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