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候的农村,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现代化的迹象,但柴火饭依然是每日餐桌上的主角。对于成长在乡村的我来说,柴火饭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段温暖的回忆,承载着家的味道和童年的欢乐。
记忆中的清晨,总是在母亲点燃柴火的“噼里啪啦”声中拉开序幕。厨房的那座土灶,是用红砖和水泥砌成,粗糙却结实耐用。灶台上两口铁锅,一大一小,大的用来煮饭炒菜,小的则用来烧热水。灶膛里,木柴熊熊燃烧,红色的火焰欢快地跳跃着,仿佛在跳着一曲独特的舞蹈。
母亲总是早早地起床,开始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她熟练地把木柴放进灶膛,用火柴点燃,然后轻轻拉动风箱。随着风箱“呼哧呼哧”的声音,灶膛里的火势越来越旺,浓烟顺着烟囱升腾而起,在空中渐渐消散。母亲在大铁锅里添上水,放上淘好的米,盖上锅盖,不一会儿,锅里就传来了“咕嘟咕嘟”的声音,那是水开始沸腾了。与此同时,母亲会在旁边的小灶上热上昨天晚上剩下的菜,或者煎上几个鸡蛋。
当米饭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的时候,我总会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守在灶台边,等待着母亲揭开锅盖的那一刻。刚出锅的米饭,粒粒饱满,晶莹剔透,还带着淡淡的木柴香气。母亲会给我盛上一碗,再加上一些咸菜或者炒好的蔬菜,那便是一顿美味的早餐。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暖和满足。
中午的时候,柴火饭的花样就更多了。母亲会从自家的菜园里摘来新鲜的蔬菜,有时是豆角、茄子,有时是西红柿、黄瓜。她把这些蔬菜洗净切好,然后在大铁锅里放上一点油,用木柴烧旺的火将油烧热,将蔬菜倒入锅中翻炒。随着“刺啦”一声响,蔬菜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母亲用铲子熟练地翻炒着,不一会儿,一盘盘美味的菜肴就出锅了。如果是冬天,母亲还会炖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白菜豆腐粉条,那浓郁的香味能飘出好远好远。
除了米饭和炒菜,母亲还会用柴火灶蒸馒头、包饺子。蒸馒头的时候,母亲会先把面和好,放在盆里醒发。等面发好了,她把面揉成一个个小面团,放进蒸笼里。灶膛里的木柴烧得旺旺的,不一会儿,蒸笼里就冒出了白色的蒸汽,馒头的香气也随之飘散出来。饺子则是一家人一起动手包的,父亲负责擀皮,母亲负责包馅,我则在一旁帮忙递饺子皮。包好的饺子放进大铁锅里,添上水,盖上锅盖,灶膛里的木柴欢快地燃烧着。等到饺子煮熟了,母亲会先盛出一碗,让我给邻居家送去,然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着美味的饺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柴火灶又开始忙碌起来。母亲会用剩下的木柴煮上一锅玉米粥,或者熬上一锅红薯汤。有时候,父亲会从河里钓来几条鱼,母亲就会用柴火灶做一顿美味的红烧鱼。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吹着微风,吃着晚饭,享受着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在那些与柴火灶相伴的日子里,我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食物,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每一道柴火饭,都是母亲用心烹饪的结果,都饱含着她对家人的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煤气灶、电磁炉、电饭煲等现代化的厨具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柴火灶渐渐被人们遗忘。我们家也不例外,那座曾经陪伴了我们多年的柴火灶,在一次房屋翻新中被拆除了。虽然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如今,我已经三十岁了,离开了家乡,在城市里打拼。城市里的美食虽然丰富多样,但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柴火饭的味道。每当回忆起那些与柴火灶相伴的日子,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慨和思念。
前段时间,我回到了家乡。走进熟悉的院子,却再也看不到那座曾经熟悉的柴火灶。母亲看出了我的失落,笑着说:“现在都用煤气灶和电饭煲了,柴火灶太麻烦了,而且也不卫生。”我点点头,虽然明白母亲的话有道理,但心中还是有些遗憾。
那天晚上,母亲为了满足我的心愿,特意用煤气灶做了一顿小时候常吃的饭菜。虽然味道还是那么熟悉,但总觉得少了一些烟火气和木柴的香气。吃完饭,我和母亲坐在院子里聊天,回忆起那些与柴火灶有关的点点滴滴。母亲说:“虽然柴火灶不用了,但那些回忆永远都在。”我紧紧地握住母亲的手,心中充满了感动。
是啊,虽然柴火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它带给我的美好回忆却永远不会消失。那些与家人一起围坐在柴火灶旁的日子,那些充满了烟火气和欢声笑语的时光,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生活多么便捷,那些曾经的温暖和亲情永远不会改变。柴火饭的味道,不仅是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它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心灵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回忆和思念,继续前行。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我都会记得那座曾经的柴火灶,记得那些美味的柴火饭,记得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家的温暖。因为,那是我生命的根,是我永远的归宿。
(转载自乡土文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