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482期 >2024-10-25编印

达拉特旗: “十大孔兑” 拦沙入黄的“治理密码”
刊发日期:2024-10-25 阅读次数: 作者:陈慧昇

1.1.jpg

         达拉特旗西柳沟龙头拐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护岸工程。


站在西柳沟河岸,映入眼帘的是清澈河水涓涓流过,两岸河畔草木青葱。殊不知曾几何时,西柳沟如同一支离弦之箭,裹挟着泥沙长驱直入黄河,给母亲河带来了不少隐患。

像西柳沟这样的黄河一级支流,属于季节性山洪沟,蒙古语称作“孔兑”。在达拉特旗境内共有10条,俗称“十大孔兑”。它们纵贯库布其沙漠,直通黄河,多年平均向黄河输沙总量达2711万吨,约占全国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造成该段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悬河,凌汛期河水出岸时常发生,严重威胁黄河安澜及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调节黄河水沙关系,守护黄河安澜,达拉特旗立足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农牧民主体、国家项目带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针对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禀赋条件和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分区治理。

通过多年的治理,达拉特旗共完成小流域治理4041平方公里,孔兑沟道内建成淤地坝合计350座在建淤地坝38座,初步形成了从梁峁到底线的立体防御体系,水土流失面积由2013年的3739.62平方公里降低到2022年的3479.1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了58.15%,上演了一场黄河达拉特旗流域的绿色奇迹。近日,“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活动记者团来到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以西约50公里处的西柳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深入探究当地拦沙入黄的“治理密码”。

分区施策与全域统筹并行。在上游孔兑丘陵沟壑区治理中,采取“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在中游库布其沙漠治理中,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模式;在下游黄河冲积平原治理中,按照“稳槽固滩”的治理模式推进。多种模式齐抓共管,有效地控制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通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科学配置水资源、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全流域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项目带动与综合治理并举。多年来,旗委、政府及水利局历任领导班子,紧盯项目争取这个“牛鼻子”,积极走出去跑项目、引资金,随着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世行一期、二期工程、砒砂岩沙棘生态减沙工程项目等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国家重(试)点工程的立项实施,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治理指导思想上,按照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优化农牧林结构,实现了由传统的单一治理向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的转变。在治理模式上,采取“蓄、拦、分、用”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治理的理念上,立足当前现状面貌的变化,逐步从全面铺开、综合施治,向重点推进、提升水平、打造精品转变。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进。将不同时期生态建设与农牧业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以河洛图小流域综合治理来看,在综合治理中,坡面治理根据坡面的植被情况和土层厚度确定治理措施。土层较厚的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土层较薄的坡耕地退耕种经济林和人工草,保留的坡耕地要实行保土耕作。沟道内布设谷坊、淤地坝、骨干工程、治河造地工程,形成集防洪、拦洪、拦沙、淤地为一体的坝系。同时为了使畜牧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由自由放牧过渡到舍饲养畜,流域除规划足够数量的人工草地外,还兴建一定数量的圈舍及配套设施。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河洛图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面积2778公顷,新增治理面积2509.9公顷,治理度达到81.5%,开挖水平沟、鱼鳞坑1686.3公顷,建成沟道工程153座,新发展基本农田321公顷,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面向未来,达拉特旗将继续大力推进重点防治地区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及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业发展水平,奋力绘就好黄河上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来源: 人民论坛网)